简论几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一些感受怎样

更新时间:2024-02-02 点赞:21640 浏览:956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程标准只是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变革必然是一种扬弃。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为“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
【关键词】语文;教学;体会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迭起,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是,我们在看到很多老师大胆创新、张扬教学个性、追求教学风格的同时,也发现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现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几点体会。
1重“文”轻“语”
新课标中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性化的统一,但在课改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一些教师往往在偏重人文内涵的发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其实,基础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发展中所必须具备的,是不能忽视的。应该说,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语言文字,离开了“工具性”来谈“人文性”,那就是有舟无水,将寸步难行。只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忽视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课堂教学就会内容空洞,学生就会难以把握,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试想,如果学生生字不认识,词不懂意思,课文读不流畅,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岂不是成了空架子、花架子?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不能由以往的“头轻脚重”变成现在的“头重脚轻”,不然,那又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2无效的讨论
不可否认,新课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有的老师使用讨论法,仅仅是为了以此换得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以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标签,是把讨论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讨论:老师提出问题,一声令下后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老师则这里站站,那里看看,像一个旁观者,任凭学生七嘴八舌,泛泛而谈,几分钟后,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停止,接下来就是几个优等生展示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听客”,而老师不管讨论出来的结果有没有价值,总是左一个“讲得好”,右一个“掌声鼓励”……可想而知,这样的讨论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所以真正的讨论,就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对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要有实质性的评价,能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不能什么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然,学生会认为谁说的都有道理,怎么理解都可以,这样就使语文课堂变成了一门没有是非标准的课了。
3花样繁多的“创新”
当今教育界时髦的一个词语恐怕就是“创新”。有的老师不是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把功夫花在钻研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格上,而是盲目“跟风”,追求“时髦”,做创新的表面文章,花样一个接着一个。于是源于:毕业论文理工www.618jyw.com
乎,语文课堂就出现了一些五花八门的怪现象。如有的老师把语文课上成港台明星绯闻课的……。难怪一些老师戏言:“一年一个新花样,学来学去学不像。刚刚觉得有点像,又来一个新花样。”
4多媒体的使用不当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在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的同时,也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以其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和音响效果等直观信息,并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文本资料等优势,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上的过当使用或使用不当,有时会成为干扰教学的因素,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会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有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对课文的解读或构思动笔时间。特别是在许多观摩课、公开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昕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优秀课”。如松中一位教师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入时即播放《好汉歌》和林冲挑陆虞候的电视剧片段,讲解时又反复插入电视剧片段,课堂总结又是在《好汉歌》和林冲夜走梁山的电视剧片段中结束。课虽很热闹,但这课堂与其说是语文课,到不如说是影视欣赏课。因为在整堂课中教师没有要求学生读一句原文,看一遍课文,只是联系歌曲和电视剧镜头来分析人物形象。要知道,电视剧中的林冲是导演心目中的林冲,而不是作者心目中原有的林冲,更不是学生读原文所感受到的林冲。可见,借助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想真正解读课文,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语言文字上去。教师要选择经过作者锤炼、含义隽永,富有意味的语言让学生反复品读,才能从中体昧出作者的情态,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真正让学生去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
总之,新课程标准只是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变革必然是一种扬弃。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为“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使新课改之花能越开越灿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