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我见新课标下构建理想语文课堂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4963 浏览:128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关于理想的语文课堂,可谓见仁见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文本的解读与取舍,探究教法、指导学法,设计课堂提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做法和意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教法学法;提问
理想的中学语文课堂,众说纷纭。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努力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懈追求着新理念下理想的语文课堂。本人就结合自己教学经验谈谈构建理想课堂的几点想法和意见。

一、文本的解读与取舍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于永正老师对解读文本也有精辟的见解,他认为:“要想真正地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的课来。”由此可见,解读文本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它体现着一个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学科能力,也是一个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步骤。我在教学《小狗包弟》时做了大量的文本解读工作:我从课最后一段的关键词入手,“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说谎,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人会嘲笑他的歉意?作者为什么向小狗表达歉意?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包弟”的名字;揣摩日本女作家的三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探究作者抛弃包弟确实是无奈之举,为什么还要如此愧疚。我觉得如此解读是有价值的,我要让学生明白:透过词句的背后,可以有很多发现。这样一篇有深度的文章,可以解读的地方很多,教师应该有一条明确的主线,不求面面俱到。放弃或缩减对文本理解影响不大的点,留下的是促进学生对整个文本理解的重点或个别对学生来说难以解读的困惑点。而且,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应该特别要注意不能过度解读,更不能不加取舍地一股脑儿都拿给学生,应做到从学情出发,一课一得,不要芜杂。
记得王崧舟老师讲过:既然要讲效率,势必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要删繁就简,一定要简约!什么是简约?对语文课来说,80%的语言信息,读过即可,不要深入地去展开去体会去挖掘,没有用的!你要抓的是那20%,这20%的语言信息,对学生的言语素养的发展来说,是极好的增长点,是极好的契机,你要把握住。而这个20%,要靠自己的文本细读。在细读文本摄取教学内容时,这就要以教学目标的构建与落实为阅读教学前提,是首要遵循的原则。通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哪些语文能力,要实现哪些不同层次的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再有针对性地选取能体现教学目标、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内容。

二、不断探究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

要想上好语文课,第一步要做的并不是研究教法,而应是如何去解读文本。因为巧妙的教法本身就是建立在对文本准确解读的基础上的。构建理想语文课堂,完成文本的解读与取舍之后应该是教法学法的研究了。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就能提高课堂效率。如:学习《故都的秋》一课,我摈弃了“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一文章文眼,另辟蹊径,走向“南国之秋……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这一语言情绪空间更大的句子。因南国“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而思“北国的色彩很浓,回味很永在哪里”,切口很小,但是却能辐射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反复品味后很自然、很深刻地理解出郁达夫情感之浓烈与感受之独特。同样,为加深对故都的秋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心境以及文章的写法特点的理解,在探究教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法指导。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终生受益。”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灵活、客观地进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精心设计提问,杜绝无效提问

审视一些语文教学实践,我们遗憾地发现,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繁琐的问题圈套中走向迎合,走向随流,走向等待,走向……我们的语文课上,屡屡见到教师不住地向学生提出各种简单问题,过去的“满堂灌”变为现在的“满堂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杜绝无效提问,我们不妨从紧扣课题、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设计提问。在设计问题时,可以考虑到语文课堂中的主问题设计提炼,一般是围绕文本的人文价值,依托文本语言而提出的,文本中的语言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还蕴含了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从文字中可以读懂作者在特定情景与历史时刻的情与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从文本的关键句出发设计主问题,如学《“神舟五号”航天员出征记》,我主要抓住课文的第一句“这是一次英雄出征”和第二句“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来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什么是“出征”?为什么说杨利伟是英雄?这次出征中的哪个场景最令你难忘?几个问题,有效地串联起了全文。第三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本文体裁上的独特和选材上的巧妙是这篇文章的亮点——使报道具有新颖的内容和独特的角度。
总之,提问是一门艺术,要运用得好,让它受益于课堂教学,关键就是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灵活运用,那才能体现提问的有效性。

四、给学生留当堂练写的时间

传统的语文课堂多数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一节课,加上学生活动,上得紧紧巴巴,写作训练常常被拖到课外,变成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我们现在的模式,抽出一点时间,把练笔落实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提高训练效果——字写得更好了,文章更通顺了。我们应该尽量把自己的活动压下来,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包括挤出几分钟完成当堂测试作业。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辅导学困生,提高训练效果,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当然,构建理想语文课堂,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需要我们不断地从实践中去探索、总结。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暂时虽没有达到,但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就让我们把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进行到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里领略到别样的精彩。
注:本文为白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BY[2012]G24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