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和谐发展加强合作交流试述推动和谐进展

更新时间:2024-01-30 点赞:7299 浏览:24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以教学实践为例,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注意学习过程评价等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进行探讨,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合作交流;和谐平等;体验;感悟;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课堂教学普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式,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观念的更新,这种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培养人才的需求,因此,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是很必要的。就数学课而言,这种开放首先是空间的开放,其次是形式的开放。而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课标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我把“小组合作交流”引到课堂中。正确、合理地运用“合作交流”的教学手段,建立分组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群体的交流,既可以是小组与小组间的研讨,又可以是学生与老师间的交流,以促进学生加强相互协作、表现自我、发挥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创新。

一、加强合作交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这课时,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先讲故事引入:数学书和语文书本是一对好朋友,后来为了一个谁比谁重的问题而闹翻了。你们能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用秤去称称!”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的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急于动手操作、验证,我放手让他们两人合作,用事先准备好的天平去称。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看结果,然后换位进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相互交流,总结出“指针偏向哪一边,哪一边的东西就重”的结论。然后再指导他们用砝码称比较轻物体的重量,如大豆、2分硬币、图钉等等,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增强了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课堂上学生是以学习的小主人的姿态出现,主动参与操作、讨论、汇报交流的形式,学会了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形成了“克”的重量观念。
又如在一年级第一册82页“数学乐园”,其中的一个活动“对口令”就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水平,我这样安排:先选一个水平较高的小组(3人)做示范(其余学生观察、倾听、学习、评价),三个学生手里都拿着1~10的卡片,一个学生举9,并说:“我是9。”第二个学生接着说:“我是1。”第三个学生说:“我对8。”然后三个同时说出:“l和8组成9……”没等9的组成口令对完,下面的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活动了。于是我就随机放开各小组,让各小组进行活动,最后个个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看到他们把小组合作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每个学生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作为老师,我也感到很欣慰。

二、加强合作交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能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和谐的情境,给每个学生提供到台上来“试一试,做一做小老师”的机会,采取只要“试一试”就会得到一颗智慧星的激励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学“第几”时,我是这样安排的:按分组的形式分四组。先从每组选一个能力较强的同学上讲台来试试做做“小老师”,让“小老师”提出指令动作:“让第二排第二个同学举手”,那么被叫到的则举手;又或者要求下面的同学回答:“某同学是坐在第几排第几桌”。未等同学回答完,其他组的“小老师”马上就展开活动了。等到学生都熟悉了这一环节,我要求谁想试当“小老师”都可按顺序上讲台试试,而且会得到老师奖的一颗智慧星。这时课堂气氛高涨起来,个个积极主动。我深入到各小组巡视,发现他们的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很成功。

三、加强合作交流,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

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例如,在教学“比长短”一课时,我相信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内操作交流自己比长短的方法,他们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想怎么比就怎么比。各小组想出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有的说用看的方法,有的说用量的方法,有的说用一一对齐的方法……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亲自参与比一比的过程,从中体验到了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又如,在教“厘米和米”这课时,我简单地介绍了量的方法后,要求他们量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身高、胸围、颈围,我刚说“开始”,学生便兴高采烈、争先恐后地让别人量自己的身高、胸围、颈围等,还要求一人负责记录,分工明确。汇报结果时,以小组交流后整体评价,这个答案可能是自己量出来的,也可能是别人量时看到的,还可能是别人告诉他的。这一切都是自己参与得到的结果,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学生从中获得了新的知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

四、加强合作交流,注意学习过程评价

小组合作交流,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学会对他人评价,也会对自己评价。如,在一年级下册第20页有一幅美丽而生动的“动物世界图”,图里你有小鹿15只,小鸟17只,问学生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上课时,我要求学生先观察画面,然后根据图里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来。学生个个都很认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后,很快就举手发言了。有的说:“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树上还有几只小鸟?”有的说:“树上原来有17只小鸟,现在还剩9只,飞走了几只?”“跑了几只小鹿?”“还剩几只小鹿?”我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给予了肯定,鼓励他们继续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时一位同学举手把这幅图说成是一个动物世界,它们在大联欢。小鸟在歌唱,小鹿在赛跑,河里的鱼在嬉戏,连蓝天、白云都在为它们喝彩。同时跳出原来框框,并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游走了几条鱼?”“还剩几条鱼?”“左边有几片荷叶?”等等。听了这位同学精彩而生动的演说,同学们的掌声已不约而同地响了起来……当时,我对这位同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说:“你说得太漂亮了,老师真佩服你!”这时,班上的同学个个都向他投向欣赏、羡慕的眼光,而他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评价、互相提高,从而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并从中掌握了新知识,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总之,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现实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都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教师要经常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认识、自我反省与自我提升,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