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给学生给学生一双音乐“翅膀”

更新时间:2024-01-10 点赞:26290 浏览:1197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音乐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看不见摸不着,它诉诸于人的听觉、人的内心、人的表情等等。其中人的体态律动更是通过身体动作与音乐牵起一条剪不断的线,与传统的缺乏律动的教学活动相比,音乐课结合律动,是学生融入课堂的有效保证,是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律动进入课堂,通过其独特的动态艺术魅力给予学生一双音乐的“翅膀”,从节奏感、创造力及反应能力的培养训练,实现对音乐素养的塑造与提升。
【关键词】律动 实践 传统音乐教学 音乐模式 启示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存在形态,它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音乐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让音乐形象化地移植于具体的表述中,如何让音乐转换为实实在在让人可以触摸的元素?这些问题成为教育家们责无旁贷且任重道远的探索任务,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的借鉴不同理念的教学法并通过实践检验其可行性,以求更好的服务于音乐教学的发展。比如在教学中引入律动教学,并用其独特的形式张显音乐的艺术魅力等。下面笔者就从个人实践领会音乐教学经验中浅谈律动的魅力,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律动实践看传统音乐教学的弊端

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证明其可行性,将律动引进课堂的奥尔夫教学法也不例外,作为20世纪世界公认的教育体系,自然也是在广泛的传播教育理念的实践下得以成立发展至今。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妲娜老师正是作为奥尔夫教学体系的“代言人”游走世界各国,以实践说明其体系的魅力为目的,传播律动教学。也喜于她的广泛传播,我有幸接触了这一教学法,并且从中感受了其奇妙之处及其广泛的发展空间,体会到律动的魅力,了解到传统的音乐教学与律动教学相比,有着太多不足,通过律动的实践,我体会颇深:
1.奥尔夫强调“音乐是动作,动作是音乐”,自然课堂实践动的环节是主要的。在中国奥尔夫音乐协会会长李妲娜老师的课堂上,十分注重学生“动起来”,从简单的动作,让学生易于动,比如她会用“集体舞”的形式结合动作让学生跟着音乐动起来(其中运用简单的招手动作,抬腿等),并交替换舞伴,力求让学生有想要继续玩音乐的念头,这就与传统的教学有着极大的不同:传统的音乐课堂是学生坐着不动上音乐课,教学内容也不会做过多替换,仅仅是单一的教唱歌,不仅限制了学生课上的自由,也缺乏生动的课堂模式。上了李老师的课,才知道音乐课居然能如此“动起来”,使我打破了以往枯燥乏味的音乐学歌课的单一印象。
2.过去教学上是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师灌生授,我示他仿,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与李老师的课堂相比,教师在课上不仅是老师,也是学友。而且其教学过程是完全脱离课本进行教学,这在很大空间上解开了学生在音乐上的无形枷锁。
3.通过李老师所设计的活动中不难看出其教育的目的;更多的结合动作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音乐理解能力,而不是重在音乐技能训练,这一理念也与传统的音乐教学“轻艺重技”的误区相脱离,也更好地处理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弹琴唱歌,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艺术与技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一旦将技术教育绝对化,则轻艺重技的误区会导致艺术教育的实质一步一步遭到扼杀。奥尔夫教学法正是致力于推广从人的自然本性“动”中达到艺术教育目的而非从技术提高艺术,也做出不少大胆实践,在李老师的课堂中对于这点我感受很深,教学上其主要采用的工具是人的身体,运用最简单的节奏律动,目的只是力求让每个学生能轻易掌握,而不是让学生学到非常复杂的技能技巧。
一节生动的音乐课,变成了无异于语文政治的知识传授课,缺乏动的环节,谈何生动?早在1900年前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就指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的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可见,“动”对音乐有着毋庸质疑的有利作用。打破了以往教学的封闭式思维方式,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身体动作语言的方式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喜欢音乐,音乐课与“动”的结合势在必行。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结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好玩爱动,也更加确定律动引入教学的可行性及高效性,学生生性好动,对动的环节有兴趣参与,也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另外,律动对音乐的综合能力培养有着很大的提高作用,同时激活学生的表现欲及创造冲动,为学生提供自由的音乐空间,从而推摘自:毕业论文下载www.618jyw.com
动音乐的均衡发展。

二、律动以其魅力服务教学,推动音乐的发展

心理学上记载:在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未必可以找到比体态律动更直接更有利的发展音乐节奏感的其他途径,从另一个侧面讲,律动有着其他途径无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更好的发展学生想象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节奏感,即兴创作能力等等,成为音乐的推动之力。

1.发展音乐创造思维能力的律动运用于教学

达尔克罗兹认为“任何乐思可以转译为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为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我们通过对听到的音响做出动作反应表现音乐形象,传递音乐所要表达的形象,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仅培养韵律感,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律动的这一魅力所在;在一次课堂中,为了让课堂活跃起来,我将律动搬进了课堂,设计了“请你跟我这样做”的律动音乐游戏,要求学生做自编动作,四拍后变换动作,动作不重复,由于打破常规,学生很有兴趣参与,而且动作更是千姿百态,学生跟着音乐进行动作展示,整节课学生的动作给我眼前一亮的惊喜,学生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这样的音乐课我上得饶有兴趣,学生也兴趣高涨,从此,我有了启发:在音乐课堂中,穿插音乐律动环节的教学远比其他教学方法效果显著。“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动作也一样,每个人听到音乐后脑海中形成的形象各有千秋,各有特色,通过动作结合音乐的活动,进一步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和本能,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创造思维确实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2.通过律动训练节奏感,达到音乐发展的目的

在这里,我以奥尔夫教学中声势律动对节奏的训练讲讲体会:奥尔夫教学中运用声势及身体动作,无须借助任何道具乐器,仅仅用身体的语言动作如拍手、拍腿、跺脚、捻指来培养节奏感,反应能力,即实用又高效。例如,以李妲娜老师的一节声势节奏训练课上的教学设计来讲,她采用非常简单的节奏型,学生手拍一拍,脚踩一拍,即而逐步加上捻指,再慢慢加入其他节奏,这样学生很自然会使用,而且效果显著,我们自然就领悟了节奏律动的乐趣而且乐在其中。在律动中感受不同的节拍,是律动教学的表现音乐的主要形式,利用模仿动物的动作,如用青蛙跳感受3拍子的强弱规律:利用生活中的动作感受节拍,如通过走,单腿跳等等感受 4拍子的节奏规律。生活中特别是地上的动作,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是最天然的,做起来如鱼得水,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这些动作本能逐渐被遗弃,奥尔夫的律动教学也给我们敲起了警钟:从动作中找回被人们疏远的东西,找回人自身的平衡,可以说,律动是培养人的节奏感的过程,也是让音乐回归到人类自身的动作本能的过程。这也是律动的艺术魅力独特之处。

3.律动的即兴创作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对声响做出动作的即兴反应,有效地启发学生投入到音乐中,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即兴性律动每节课都会涉及到,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即兴律动不仅能达到对乐感的培养,同时锻炼听觉的灵敏度,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同时开放听、视、动等感知以更全面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即兴律动教学正是致力于听视动的结合进行音乐的多样变化性发展教学,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我曾经听过一节课,针对即兴创作的理念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播放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自由组织,自由创作表演,在过程中,有些学生通过表演将整个课堂搞得很有气氛,但是老师却批评他们太没有课堂纪律,她认为有老师听课,这样有损形象,学生一下子都静了。针对这节课我在这里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很多老师设计一节关于即兴创作课,然而,在教授的过程中并不是以即兴的出发点进行教学,“即兴”主动性在于学生,学生的活动是自由的,但很多老师基于害怕课堂纪律流于形式,时时限制学生的活动及做法,试问,这算得上是即兴律动课吗?如以上的例子,虽然课堂动起来了,但是学生被老师多番限制,根本发挥不出创意,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不到释放的空间,即兴的实质就失去了意义。笔者认为,不要受课堂的纪律秩序限制,放手让学生去做,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学生创作潜能,这样的教学才能获得弥足珍贵的收获。律动的即兴创作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但是,前提是让学生为主体,自己去创造,自己去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三、律动进入课堂的启示

着眼过去,传统的课堂与律动进入课堂后的课堂相比,传统的教学存在着弊端,而律动用其高效高质的作用服务于教学;从现在出发,律动进入课堂的实践让我们逐渐领略其魅力所在,它在力求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愉悦地学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展望未来,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借鉴前人的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课堂中更好的利用律动,从而做到寓动于教,寓教于乐,以改进教学,使其不断进步,让学生真正学到音乐。律动进入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改革了课堂教学结构,在与音乐的结合中,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及反应能力等等,因此律动教学是音乐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实践提供了启示:
1.教学讲求过程而非结果。通过奥尔夫教育的实践参与律动,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音乐,在过程中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在学习中得到发展;2.学生好动,在课堂加入律动的环节,使学生“兴趣”形成后加以引导,教学才能水到渠成,3.课堂上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

4.教学上不只是知识的灌输,更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小结
律动不是单一的动作活动,它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活动将音乐教学推向颠峰之路!,对传统教学模式与国外奥尔夫教学法的比较,完全非崇洋媚外之意,仅仅只是对其将律动结合教学运用得如此之精深,大有感触。音乐教师要秉承一切这了学生出发,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为目的,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教学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将律动的独特艺术魅力用于实践中,在实际中妙用,巧用,致力于开展“生动”的课堂,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学习音乐。
【参考文献】

1.《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李妲娜、修梅林、伊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合著:《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

4.

吴跃跃主编:《新版音乐教学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510660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中438号之一羊城花园小学) 摘自:学士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