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理念从“涵化效果”理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5133 浏览:130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校园媒介环境由各式各样的校内、校外媒介及其传递的信息和符号(包括内容和形式)所构成,是一个充满符号互动的意义环境,它是校园的传播环境、信息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媒介涵化”理念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以全面、系统的观点组织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媒介技术有意识地营造媒介环境,从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社会交往、媒介素养等方面全面进行“涵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造就学生。
关键词:媒介环境;涵化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009-4156(2013)07-106-03
如果从以下三个视角看待媒介:作为环境的媒介、作为工具的媒介、作为媒介的环境,那么,深刻认识和研究媒介环境对于大学生文化学习、社会交往、思想认识、道德意识的影响便刻不容缓。校园媒介环境是大学校园内外的媒体所营造出的一个“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校园的,更可以是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校园媒介环境由各式各样的校内、校外媒介及其传递的信息和符号(包括内容和形式)所构成,是一个充满符号互动的意义环境,它是校园的传播环境、信息环境和文化环境。

一、校园媒介环境的形态和特征

波斯曼说,学校是“复杂的多媒介的符号环境,自有一套词汇和规则”,来“规定师生做什么,如何做,如何互相联系,如何与这个环境之外的一切东西建立互动关系”。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丰富的传播环境,它由自我传播体系、人际传播体系、组织传播体系和社会传播体系等构成。
从媒介的种类和特征来看,校园媒介环境可主要从以下五种形态进行分析。
1.从未消逝的语言符号。语言作为最古老最主要的一种传播媒介,在大学校园的信息交流、知识传播、文化传承、人际交往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大学出现于清末,语言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作为符号环境的内容与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最初的文言文到近代的白话文,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推广标准普通话,到近几年网络流行语言,伴随时代变迁而产生的语言的发展首先集中发生在学校,特别是与时代进步和社会接触最广泛、最活跃的高等学校。
2.书本是知识传承的经典载体。书本一直是知识体系的主要载体,它能以固定的文字形式对知识进行传承、再现和解释。在现代大学,毋庸置疑的是,日益丰富的图书对历史情境的解构与再现、对科源于:论文写作格式www.618jyw.com
学知识的释义与想象功能得到强化。但是有一个现象也应引起重视: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大学生如完成课业需要查资料、写论文,倾向于求助便捷的网络媒体,书本等传统媒介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反而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3.大众媒体入侵。大众媒体对于社会情境的展现和重构,普遍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现状的认识和体验,同样的,大学生虽然生活在大学校园内,但不可避免地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大众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所重构的社会情境入侵校园,对于思维方式、意识观念等尚未发展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于社会图景的认知。比如,一直饱受道德诟病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其宣传和倡导的拜金主义倾向就有可能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大众媒体给大学校园带来意识形态冲突、暴力倾向和娱乐化问题也在困扰着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
4.新媒体革命。以网络和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革命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知识积累方式和社会化方式,也对大学的教学、管理、思政等工作带来难题。“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第一,新媒体的变革开创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社会接触的新形式,发展了新的知识来源和知识建构方式,以往以记忆为主的知识积累方式得到弱化,记忆的优势被“百度”所替代,这使得课堂上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和考试方法面临挑战。第二,大学生对于社会图景的认知更加直接和主动——他可以寻找到任何他想要的主题进行搜索和探知(而无关乎真实)。第三,网络舆论表达的可能性和空间加速大学生个人角色的社会化进程,这种公共空间的存在使大学生管理面临两大新难题:个人意见的自由表达尺度和参与公共事件的可能性增大。第四,有公共空间,便有意见领袖,于是出现大学生两种新的角色定位值得研究:意见领袖或者是意见领袖的追随者。第五,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取向的易塑性在媒介环境中得到强化体现,新媒体中的信息过载可能导致新的意识形态困惑。第六,网络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新信任危机,如何在网络的观点、唾沫洪流中正确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自守,也是思政工作者应研究的课题。第七,大学生课余生活、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等深受媒体泛娱乐化影响。第八,校园舆情监测与引导形势复杂。
5.以视频和图像制作技术为代表的校园视觉文化传播手段在校园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是校园媒体外在的重要媒体形式。传统的校园媒体可能主要体现在校园平面媒体,如校报、系刊、海报、横幅、宣传展架等。随着视频制作技术和图像制作技术的普及,在校园电视、电子大屏幕等载体上播放的动态影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觉体验,同时也丰富着校园文化。

二、以“媒介涵化”理念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媒体的“涵化”理论(cuhiyation Tkory),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伯格纳系统地提出。“涵化效果”,即潜移默化的效果。它的基本观点有:第一,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第二,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第三,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第四,主流化与共鸣——当大量看电视导致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趋同化时,就会发生主流化的后果,当教养效果在人口的某一特定群体中非常突出时,就会发生共鸣;第五,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六,“教养”是一个“双向吸引”过程,“主流化”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伯格纳,1967)。 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