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阅读教学小学低段阅读教学有效“对话”对策理工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20346 浏览:860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对话”是理解与解释教学行为的必要条件,它在语文朗读教学中,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本文拟通过朗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策略的研究,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朗读教学 对话策略
“对话”策略是指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和“讨论”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它是师生双方交流、互动的双边活动,因此日本教学理论家佐藤正夫称之为“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对于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运用“对话”的教学策略,成了教学的关键。
但是从目前朗读教学中的“对话”来看,对话(问答、讨论)语言量,平均只占了教师总语言量3%—5%左右。说明了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和准备的教学内容上,教师选择表面上更为有效,组织、控制性强的讲述策略、动作呈示策略,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交流的“对话”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教师把控“对话”权。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依然是对话的中心,与学生“对话”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没有受到关注。②“对话”与文本内容的脱节。文本是对话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我们日常的朗读教学中的“对话”往往忽视文本,将文本当成摆设。③“对话”目标、内容不够明确。在阅读教学怎么写论文www.618jyw.com
课堂上只注意到追求对话形式的存在,从文本的表层意思进行形式单一而忽略了对话内容的深,在对话目标的把握上也很容易出现偏颇和不明确,严重地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针对以上的问题,本人从“选话题、拓空间”等进行了“对话”策略的实践与研究。
1 运用三种语言,让对话在“心灵沟通”下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朗读教学中,我们除了用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激发,并产生共鸣以外,关键是教师的语言引导。
因此我们要运用好三种语言。①商讨性语言:“你们说好不好?”“大家有兴趣吗?”;②激励性的语言:“你读得真好,特别是“飞呀、飞呀”这歌词,读出了不同的味道!”“你进步真大,我觉得你读我们一起去寻找太阳的光芒吧!这句话是我们班最好的了”;③祈使性的语言:“请你和老师一起读这句好吗?”“谁能和老师配合着读呢?”“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行吗?”等等。极力满足儿童的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理,鼓励学生进步,诱发他们的探究和动机。
2 选择“稚化”话题,让对话在共鸣中进行
“稚化”在教学中是指教师有意让自己与学生处在同一个知识背景下,成为一个“年龄”相仿的“对话者”。如教学《自己去吧》这篇课文时,我说:“书上的鸭妈妈呀,可真狠心,让刚刚出世不久的小鸭自己去游泳。换了我,我可不让你们自己去。现在你们就是鸭宝宝,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老师这样的妈妈,还是书上那样的妈妈?”话音刚落,教室里马上像煮开了一锅水,大家兴奋地讨论起来。
再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有个小朋友提出了“青蛙和小鸟到底在争论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我请同桌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接着,让他们像小鸟和青蛙一样争论。然后我让全体学生做裁判,说说哪个的看法正确,并说出理由。立刻,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也不知道填空有多大,我们一起做个试验好不好?用纸卷成纸筒去看看天,说说天到底有多大。”这一片段教学,学生通过诵读、亲眼观察“天有多大”、亲自动手操作体验,自然就明白了青蛙形成错觉的客观原因。
3 畅通“多向”交流,让对话在“争论”中进行
精彩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故其看法也各不相同。正因为这样,他们之间才有交流与争论的必要。不同的理解,是争论产生的前提,争论的过程,就是他们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对话才会更丰富,理解才会更深刻。
在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有个学生提出:“谷穗是什么?它为什么是弯弯的?为什么要鞠着躬说‘我是秋天’?”是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经验不足,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疑惑。如果不进行思维的碰撞,如果一味地压制学生,学生心底的疑惑会越来越大,教育目的就难以达到了。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答心中的疑惑。为了帮助学生解惑,我通过上网,查找了一些有关秋天的图片,使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我让学生说说,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一疑激起千层浪”一个个性化的质疑引发了更多个性观点的表达。学生纷纷回答:“秋天是火红的,因为有许多果子成熟了。”“秋天是金黄的,因为田里的庄稼成熟了。”……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谷穗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他鞠着躬是在表示感谢呢!”多么精彩的回答,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4 走进“角色”情境,让对话在“表演”中进行
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表演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浓厚的兴趣能有效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表演的形式又能让学生很自然地把自己当成课文中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体验情感。
教学《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时,我出示了几个精美的头饰,宣布要成立一个剧组,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叫着:“我来演!我来演!”我因势利导:“演员在表演之前总要把剧本读通顺,读出感情来。立刻,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课本读起来。准备充分后,同学们纷纷表演自己的朗读技巧。通过评议,评出了最佳朗诵者。当我把狮子、猫头鹰、袋鼠、猴子头饰给的小朋友戴上时,他们脸上写满了自豪。其余同学有些失望。我紧跟一步:“现在,动物王国开始举行会议了,请小熊、白兔、大象、熊猫、野猪、黄莺、梅花鹿等等小动物赶快各就各位。”学生一听,马上来了精神,纷纷融入自己的角色中。当猫头鹰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像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我假装记者,现场采访:“一个星期下来,请谈谈你们的感受。”“白兔”说:“哎,我可吃尽了苦头,饿着肚子不说,还差点撞上了大树!”“熊猫”说:“我觉得日子好难过呀!这样一来,我的作息时间全打乱了,瞧,我的黑眼圈都出来了。”……动物们纷纷抱怨。我顺势引出,这就是——叫苦连天(生接口说)。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多元智能充分培养与发展的过程。活动的创设满足了学习上的需求,自然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5 链接生活经验,让对话在想象中进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教师应将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618jyw.com
”。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一堂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个起点。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喜悦与满足离开课堂,怀着与好奇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教师才是真正实现了从一个“灌输者”到一个“点火者”的角色蜕变,学生,才有可能从一个“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发现者”。
如《一株紫丁香》一文是一首语言清新生动、感情真挚动人的散文诗,在教学中我用的较多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接着,我设计了“讲一件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往事。”“如果让你去陪伴老师,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呢?”这些话题让学生练习说话,以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又用一首赞美老师的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来结尾,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学生的情感达到,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又布置学生去搜集一些赞美老师的诗歌与歌曲,以及名人尊师的故事,并动手做一张能表情达意的精美尊师卡送给自己最喜爱、最尊敬的老师,并开展一次相关的主题班队活动。让语文与美术,与生活有机整合,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手操作、信息搜集处理等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以教材为课例,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在朗读教学中,只有更多关注学生,营造一个平等的对话环境,运用有效的对话策略,才能使课堂教学连续生成新的发现、新的感觉、新的收获和新的经验。也正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变得更爱学习了,表现特别强烈,他们不时迸出精彩的发言,展现出自己潜在的才能,流露出成功的欣喜眼神,只有这样,我们的朗读教学才会更有生机,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郭华.课堂沟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克里克山克著教学行为指导.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 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 加涅著,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