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大众化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校园情况与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35724 浏览:1610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把握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状况、探讨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校园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自2011年1月起,我们以学生寒暑假生源地实践调研的时机,通过历时两年的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按随机原则抽取了全国12所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
一基本状况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群体状况喜忧并存
97%的学生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86.59%的学生在“一个人有无正确信仰与他的人生价值实现是否有关系”的回答上选择了联系非常紧密或有一定的联系。在对“你如何看待诚信缺失现象”的回答中,42.2%的大学生认为缺乏诚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道德的现象,有35.38%的大学生认为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允许。访谈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求知欲强;他们崇尚平等、追求自由真理,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充满质疑精神。另一方面,近8%的大学生认为只要能达到目的,诚信与否并不重要,有14%左右的大学生认为“主观上能认识到缺乏诚信是不对的,但是现实所迫,没有办法”。有11.79%的大学生不同意“信仰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慰藉”,9.23%的大学生认为一个人有无正确的信仰与是否能实现人生价值没有联系,可见,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呈现出独立性、差异性与易变性、弱理性并存的状态。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普及获得认可
有56.48%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必须联系实际,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必须中国化,才能有效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75.75%的大学生愿意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努力;53.85%的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主动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表现在对课程的接受程度上,近20%的大学生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最喜爱的一门课,比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喜爱程度高出近5个百分点,比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喜爱程度高出近4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大学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喜爱,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普及程度较好。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路径更为广泛
对“现在的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途径”的调查显示,除了“教师讲授”,“阅读教材”等传统的途径外,约36%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传媒”、“社会实践”等途径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您会选择何种途径了解国家大事”的回答中,73.11%的大学生选择网络,65.20%的选择电视,33.04%的选择广播,52.97%的选择报纸或杂志,通过课堂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占27.40%。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推进马克思大众化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但也为大众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教育手段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文本传播路径。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呈现出即时化、无界化特征,也让广大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学生,学习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便利,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校园传播的路径。
二主要问题
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可,但学习的兴趣却并不高。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校园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感兴趣,教育效果不明显。在“您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兴趣吗”的回答中,有37.22%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感兴趣。有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周围同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持漠然或者排斥态度的。而在对“平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态度是什么”的回答中,有50.77%的大学生是“被动接受,为了考试或学分强记”,理论上的高度认可与学习上的兴趣不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合访谈,学生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内容难以理解
调查显示,38.10%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内容陈旧重复、缺乏新意;23.59%的认为其空洞抽象,言之无物。834名学生表明“如果可以自己选择,不会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有340名学生是出于“教学内容太深奥、听不懂”而不选择的,有478名出于“教学内容与实际差距太大,学了没用”而不选择的。大学生的理论思维尚未完全成熟,对过于理论化、模式化的表述和论证会感到枯燥、不易理解,所以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话语表达要与时代特征、受众的语言习惯相一致。然而,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教材对部分问题的论述仍然存在假、大、空的现象,仍然有许多简单的贴标签式宣传,与时代脱节、与大学生的语言习惯不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接受效果。此外,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独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晦涩的说教论证容易导致排斥,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效果。而目前的教材对于理论的论证存在不注重细节和严密性不够的弱点,对非马克思主义流派往往用简单的语言作简单的否定,缺乏论证无法让大学生信服。
2教育教学形式过于单调
在“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形式的看法”的调查中,被调查对象中有675名大学生认为教学形式“比较枯燥”,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49.45%,而有416名大学生认为教学形式“很枯燥”,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30.4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过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赖于课堂主阵地建设的强化。课堂教学的本质应是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促进的过程,教师因材施教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主动性的教学过程。在“通过何种教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回答中,有78.17%的学生是通过老师的讲授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而老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和授课水平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效果。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1.72%的学生认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信仰马克思主义,有49.45%的大学生则认为他们的老师只是理解教学内容,达不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程度。在834名“如果可以自己选择,不会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的大学生中,有283名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太单调、照本宣科而做出放弃选择的。由于目前高校的规模比较大,因此课堂主渠道教学出现了大规模、大教室、大课堂的集成式教学,给课堂双边活动、互动式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以简单讲解代替教学,简化劳动应付检查。部分教师过分强调马克思主义学科知识的传授,抑或囿于教材体系的限制,对社会热点的响应和学生诉求的回应不及时,缺乏实践性,时代性,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不够,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