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预习浅谈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与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9783 浏览:36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做事先有准备,就会减少很多困难和挫折;行事先有计划,就可避免大量的错误和后悔。这正如古人所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对于学生学习而言就是预习,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用科学的、适合自己学法的自主获取知识,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发展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和重要目标。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任务不是太重,加上语文教师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指导,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与能力,还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不利于很好学习的。不同学段语文预习的要求不同,为此,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总结出语文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好的学好语文。现将笔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求教于方家,祈盼不吝赐教。

一、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预习能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预习,主要从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初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收集相关资料等几个步骤完成。

1.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阅读,生字词是基础,课前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写入手。⑴读。读就是初步阅读课文,要求至少通读2遍以上。在读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感受课文的语言美;⑵圈。圈就是在初读课文时圈点出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备下一步解决;⑶查。查就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利用工具书,认识生字、会写生字,从生字的音、形、义等方面入手。可以在文中字词旁标注含义,在文后的生字表旁标注音、形,也可以准备预习本,在预习本中标注;⑷写。写是在练习本中规范、工整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抄写的数量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

2.朗读课文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小学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与保障。朗读要做到熟练、流利的程度。不同体裁的文章,朗读的要求也不相同。记叙文的朗读要求,要做到学生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把握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朗读,要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同时,要做到放声朗读,边读边想,读准字音、理清课文的脉络、思考解决文课中的问题。

3.初步发现与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要求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阅读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分步练习:第一步,边读边想,找出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写在句段旁边。第二步,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联系课后问题并加以解决,把自己的收获写在书中恰当的位置;第三步,发现问题,质疑。在课文中针对句段、课文内容情感,还发现了哪些问题,能解决,就把自己的观点写在旁边,不能解决的就写在笔记本上,以便在学习中交流。

4.收集相关资料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根据课文内容拓宽知识面、联系作者的背摘自:毕业论文的格式www.618jyw.com
景及写作意图帮助理解文本。对于小学生来说,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资料收集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帮助学生收集或共同收集相关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形成一定的预习能力,并不是说就能按教师的预期目标完成预习任务,还要在具体的学习中不断训练、反复操作、不断强化,养成习惯,提升能力。

1.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

教师要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

2.注重预习作业的严格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

训练伊始,教师必须按预习要求逐人检查。如抽查生字的认、写,让被抽查的同学读一段给教师听听,看看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提出了哪些问题,再分组交流预习情况。

3.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的指导

如在教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时可以提问:⑴你认识它们吗?试一试,看谁读得准;⑵你会记住它们吗?你是怎样记住的?告诉大家,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吗?⑶你理解了它们在课文中的含义吗?告诉大家。另外,还要加强理清课文层次、归纳课文内容、理解表达方法,学习写作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品词品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预习中去,逐步形成自学技能。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笔者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形式组织教学,设计了三个问题:⑴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吗?⑵你读懂了哪些问题?⑶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有疑问吗?在学生的回答交流中,有个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说:“可能父亲年纪较大,身体不太好,加上那天的天气不大好,所以难得。”有的学生说:“可能父亲比较忙,平时都不大参加这种小型的家庭聚会,今天居然来了,所以作者觉得很难得。”“前面的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既然父亲可能身体差、工作忙也要来参加收获节,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后面的文中得知,父亲是想借这次过收获节,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看来,父亲很爱我们,很在乎对我们的教育。”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深刻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质疑的成功。

4.结合课文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

在学习课文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课文学习中哪些问题是预习时解决了的,哪些问题是自己在课堂交流中解决了的,哪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把握和解决。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学会学习别人,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氛围的目的。

5.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培养

学生的预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外完成的,教师在经过前面的训练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教师也不可能全程参与,然而,根据年龄尚小、预习习惯还有待形成的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很难保证任务的完成。这就需要加强家校联系,多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说明孩子预习在整个学习中的重要性,与家长沟通孩子预习的心得体会,争取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预习活动管理中。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只要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为有效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最终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835700新疆尼勒克县军民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