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略读浅谈小学语文略读教学实践

更新时间:2023-12-19 点赞:11265 浏览:457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略读课文,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很多刚接触的老师或面面俱到,略读不“略”;或略略读过,不知所云。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做到教学相长,教师的“教”易简,学生的“学“须广。下面,我就教学略读课文《珍珠泉》、《路旁的橡树》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简明

新课程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能‘粗知文章大意’,有兴趣的地方可以再读一读,特别感兴趣的也可以背一背,在词句的学习上不必多做要求。”这就说明了在略读教学中,我们指定的教学目标要简明而合理。
根据教材的特点,略读课文文字简单易懂,在每一篇略读课文之前,都会有一段流畅的文字的导语。有了这一段学习“导语”,在我看来略读课文的目标确定要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一段导语。仔细研究导语,我们发现导语隐含了课文学习的目标,隐含了学习的重点难点,因此认真细致研究导语,有利于我们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引领我们整个教学设计的步骤。
如:《珍珠泉》这篇课文的导读:上面的课文,使我们感受到了春天里燕子的可爱,夏日里荷花的美好。家乡中的珍珠泉,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读读下面的课文,让我们一起交流读后的感受;再讨论讨论: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组课文的主题中,又引出了略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我们应该让学生认真地研读,理出学习的目标为: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掌握珍珠泉的特点,积累优美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达成这一简明的目标的学习方法是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学生就根据这个学习目标,来主动展开对课文的阅读。也就是说这个目标能为学生的阅读成功导航。

二、教学方法简便

教学略读课文的教师要站在一个角落里,让学生站在更“亮”的舞台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如:把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语段有感情地读读,抄抄、背背;想想哪种写作方法对自己很有启发,今后是否也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等等。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那就要求教学方法简便而灵活,最终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曾经说过:“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相比,就课外扩展来说,略读课文将更开放。”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通读懂,在实践中掌握阅读方法。因此实施略读教学,我们老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该“辅导”时则要扶上车,送一程,点燃智慧的导火线,使学生“茅塞顿开”;要及时把握学生发言时的闪光点,营造课堂上的“小”,使辅放并举,达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效果。
这就要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细读、勾划、查找数据、使用工具书、记笔记、做批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例如在教学《路旁的橡树》时,我就留出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教例:第一次读课文: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不懂的地方用“——?”划出。
第二次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课文几到第几自然段就是写这件事的?在课文中做上记号。
第三次读课文:仔细阅读1—7自然段,想想刚才有疑难的问题解决了没有,还有没有其他疑难的问题?
第四次读课文:跳读1—7自然段,解决疑难问题。
整个阅读过程,学生就是在这四次阅读提示中开展。在这四次“阅读提示中”,教师给了学生阅读方法的不同提示,提出了四次阅读速度的不同要求,明确了四次阅读的不同任务。学生在不同阅读提示的指引下,提出了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楔子”?什么是“马蹄形”?工人们为什么“沉重地叹着气”? 工程师为什么“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为什么工程师说“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教师也导出重点研读句子: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漂亮。它像箭一样笔直。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整堂课给了学生足够的阅读学习空间,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与展示,教学效果也水到渠成。
总之,略读教学应追寻精略相辅,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教师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叶圣陶先生谈过:“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略;一半系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叶老的话也给我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指明了方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