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补写对非英语英语写作影响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16493 浏览:716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样例学习历来是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一项教学实验研究来探讨补写不完整样例(即范文)对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被试为某大学两个平行班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实验结果表明:在作文内容和结构方面,范文补写比阅读完整范文更有益;在准确性方面,范文补写也表现出一定优势,虽然不显著;在词汇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范文补写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英语能力及学习效率。
关键词:样例;不完整范文;完整范文;英语写作
[]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004-5 doi:10.3969/j.issn.1006-283

1.201

3.0001

1 . 引言 样例(worked example)指呈现具体解题步骤、提供问题解决方法的例题。样例学习(worked example learning)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和思考,从例题中归纳出隐含的抽象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有效的样例教学既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样例学习受到认知和教育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邢强等,2003)。近年来,随着样例学习有效性得到普遍证实,主要研究已从探讨样例学习的加工机制转移到样例设计和样例学习者个体因素。
在有关完整样例与非完整样例的学习效果上,研究者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P a a s(1992)的研究结果是不完整样例和完整样例学习效果无显著差异。Renkl等(2002,2003)和邢强、莫雷(2003)的实验结果是不完整样例的学习效果好于完整样例的学习效果。王瑶、张奇(2012)将有关样例的研究范式推广到范文学习和写作实验研究中。他们在一篇完整范文基础上设计8篇删除不同部分的不完整范文,10组被试分别不阅读或阅读不同类型的范文,然后进行写作测试。他们发现阅读完整范文和不完整范文均有利于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成绩,但对纠错无显著作用,而且阅读完整范文和不完整范文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王初明(2012)不仅从实证上表明,而且从理论上也论证了读后续写的促学优势。
王瑶、张奇(2012)的研究仅是对比了一次阅读完整范文和非完整范文的学习效果,没有将不完整范文的阅读和补写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王初明(2012)提出的读后续写实际上是让被试补写不完整范文的结尾,也没有比较完整范文与不完整范文的长期学习效果。
尽管范文阅读正重回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但是,所采用的范文都是完整范文。在英语作文学习中,究竟阅读完整的还是不完整的范文更能够提高大学生写作成绩呢?为此,本文拟通过一项教学实验研究探讨非完整范文的长期学习效应。
2 . 实验研究
2 .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力图回答下列问题:不完整范文学习是否比完整范文学习更能提高大学生英语作文成绩?
2 . 2 研究被试
参加本教学实验的被试为湖北某重点高校2010级机械专业和能源专业的学生。这两个班无论是英语高考成绩还是入校时分级考试成绩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基本情况相同。机械班(54人)为实验组,能源班(51人)为控制组。英源于:大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语写作是他们的必修课。
2 . 3 实验设计
本研究是对英语写作教学中不完整范文阅读和补写效果进行的实验。实验前和实验后两个组的学生分别在40分钟内写一篇250字左右的课堂作文,题目同为“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实验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2 . 4 实验材料
所有范文选自L a n g a n(2007)编著的College Writing Skills with Reading,均是典型的五段式作文,是“美国大学写作课上普遍向学生推荐的一种写法”(蔡基刚,2003)。五段式作文的第一段是引言,主要是引出文章主题,并在段尾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句(thesis statement)。第二、三、四段为中间段落,是文章的正文部分,围绕中心思想句展开,依次进行论证。每一段以段落主题句开头,支撑句对主题句进行说明。支持论点之间运用衔接手段进行连接。第五段为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和总结。这种模式作文的特点是观点阐述充分,结构严谨合理,段落层次分明,语言变化生动(蔡基刚,2003)。
不完整范文是在完整范文的基础上,删除其中的不同部分所形成的。它们是:(1)补充中心思想句式;(2)补充主题句式;(3)补充衔接手段式;(4)补充分论点的细节式;(5)补充开头段式;(6)补充中间段式(仅一段);(7)补充结尾段式。为了不破坏范文的完整性,并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境,每篇不完整范文只删除七式中的一式。如在补充中心思想句式中,只缺中心思想句,其余部分都保留。
2 . 5 实验程序
本实验在二年级下学期的写作课上进行,共16周、32学时。笔者担任两个组的写作教学工作,教学方法、课堂活动基本相同。
写作课按以下方式组织。控制组:课堂写作知识讲解+作文练习。第一节课,教师讲解写作知识后,由学生分析范文,如文章主题、结构、段落及句子衔接、闪光词句等,教师补充总结。第二节课,教师就一写作任务组织学生讨论,拟定提纲,并提供相应的语言表达,有时学生当堂完成,有时课后完成,共需完成5篇作文。课后学生参照详细的作文评估清单互评初稿,并进行反思,完成第二稿后上交作业。第三节课,教师推荐学生中的两篇好作文,由学生点评其中的优缺点,主要是优点,最后教师补充。实验组:课堂写作知识讲解+范文补写+作文练习。实验组教学与控制组基本相似,只是在学生分组讲评范文前,先根据教学要求对不完整范文分别进行上述7种方式的补写,每种补写训练两次。开始是句子,然后过渡到句群和段落。教师利用投影向学生展示好的补写作业,组织学生点评,最后回读原文,并进行比较。为保证两组的写作练习相当,实验组的学生只需完成4篇作文。中专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范文补写有利于作文准确性的提高。从实验结果可知,在作文准确性方面,实验组优于控制组。这是因为完成补写任务后,学生会将补写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的同时,观察范文是如何遣词造句、表达思想的,目的比单纯的阅读更明确。学生通过向范文的语言看齐,提高自我监察意识、培养自我纠错能力,逐渐减少语言错误(王初明,2012)。另一方面,实验组在准确性方面的优势还差一点才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语言错误是语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虽然互动协同理念不提倡教学中过度改错(王初明,2010),但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反馈,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语法教学。样例研究成果表明,提供多样性的样例和利用不完整样例并不足以引起自发迁移,及时、明确的指导才能提高迁移(邢强等,2003)。语法教学虽然改变不了语法习得的顺序,但可以加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从而避免二语写作中的语法错误,以提高写作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二语写作水平(戴炜栋、陈莉萍,2005)。研究者发现那些语法基本功底好的学生很少会犯严重的语言结构错误。可见,有效的语法教学仍是提高二语写作准确性的重要保障。笔者发现学生对写作规范的掌握比较快,经过几次练习后,学生在拼写、标点等方面的错误明显减少。因此,虽然可以少改错,但在作文二稿、三稿阶段,还是应该强调语言的准确性。
4 . 2 范文补写与词汇运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词汇分项方面,实验组与控制组后测成绩明显优于前测成绩,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本教学实验中,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讲评范文时,都要分析其中的闪光词句,教师鼓励进行模仿。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范文的语言形式,并且通过“输出”来巩固语言知识,向范文的语言水平看齐,加大协同效应(王初明,2010)。范文阅读和补写创造条件,让理解与产出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外语运用能力(王初明,2012)。
为什么实验组与控制组在词汇分项方面无显著差异呢?这是因为两组读的是相同的范文,阅读量是一样的,至于在加工层次上是否有显著差异,还须进一步研究。另外,二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缓慢的发展过程。词汇知识是在与新词的多次接触中逐渐建立起来的(Nation,2001),学习者不仅要有意注意、还要能验证假设和自觉反思(Swain,1985,1995),反复使用和修正,否则不会有词汇习得。因此,学生应阅读多篇范文,重视课堂教材的精调输入和课外阅读的粗调输入(Hammer,1983),并进行大量而有效的写作练习,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
5 . 结论
本文的实验结果显示,在作文内容和结构方面,补写不完整范文比阅读完整范文更有益;在准确性方面,补写范文也表现出一定优势,虽然不显著;在词汇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阅读与写作是两项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技能。范文补写是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以英语为外语的写作课堂里,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类相关的完整及不完整范文,并进行适当的范文补写练习,引导他们开阔思路、学习写作技巧、降低写作焦虑感,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同时,二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缓慢的发展过程,词汇和语法教学在提高二语写作水平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Ham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Longman, 1983.
Jacobs H. & Zinkgraf S. & Wormuth D. & Hartfiel V. & Hughey J. Testing ESL composition: A Practical Approach[M].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1.
Langan J. College Writing Skills with Readings: Sixth Ed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Nation P.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aas, F.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attaining traner of problemsolving skill in statistics: a cognitive load approach[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2(4): 429-434.
Renkl A. & Atkinson R. K. & Maier U. H. From example study to problem solving: Smooth transitions help learning[J].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al, 2002(4): 293-315.
Renkl A. & Atkinson R. K. Struct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example study to problem solving in cognitive skill acquisition: A cognitive load perspective[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3(1): 15-27.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In S. Gass &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New York: Newbury House, 1985.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 In G. Cook & B. Seidlhofer (Eds.) Principles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Sweller J.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J]. Cognitive Science, 1988(12): 257-285.
Sweller J. & Chandler P. Why some material is difficult to learn[J].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94(12): 185-233.
Wolfe-Quintero K. & Inagaki S. & Kim H.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writing: Measures of fluency, accuracy and complexity[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8.
蔡基刚.大学英语高级写作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陈立平.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看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67-69.
戴炜栋、陈莉萍.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92-99.
秦晓晴、文秋芳.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规律与特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王初明.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97-299.
王初明.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J].外语界,2012(5):2-7.
王立非.作文语篇知识与课外非命题写作:影响英语写作水平因素的研究[J].外语界,2002(5):42-49.
王瑶、张奇.阅读范文对小学生作文成绩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5):495-501.
刑强、莫雷、朱新民.样例学习研究的发展及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3(2):165-170.
刑强、莫雷.渐减提示法呈现样例对学习迁移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4):274-277.
张春莉.样例和练习在促进解题迁移能力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1(2):170-17

5.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