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闲暇论闲暇教育价值取向与目标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29128 浏览:1334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走向成熟的关键期,也是闲暇素质培养的关键期。文章分析指出,闲暇教育应以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为指导,其价值取向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构建学习型社会为导向;闲暇教育应以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为短期目标,以培养良好的闲暇素质为中期目标,以实现专业教育与闲暇教育的双赢为长期目标。闲暇教育价值取向和目标的确定,不仅能为闲暇教育指明方向,也能为闲暇教育的实施和评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闲暇教育;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目标
1009-4156(2013)09-128-02
爱因斯坦研究发现人的差异主要在于业余时间,但由于不能保证人们在闲暇时间都能从事创造性和有意义的活动,闲暇时间的增加并不必然使个性得到发展。因此,闲暇教育价值取向和目标的确定,不仅能为闲暇教育指明方向,也能为闲暇教育的实施和评价提供依据。

一、闲暇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从世界教育改革历程来看,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持有的教育观念和改革措施不尽相同,但整体而言,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传授科学知识、以功利目标为核心的科学主义和以重视发展人的个性、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为主旨的人文主义两大范畴。
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实践证明,科学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不能直接解决精神领域的问题。正如怀特海所言: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各有其价值和侧重,又各有其局限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发展

为促进科学一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大力提倡和推进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教育实践中的平衡。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倡把发展人性,培养创造性和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作为教育的使命。以培养一种在体力、智力、情绪、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的完善的人。在这一教育改革思想指引下,教育目标体系不断得以完善,其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成为一项重要教育目标,强调把过去单纯追求高标准的物质生活变为以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并重,尤其是对文化追求的,而这正是闲暇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二、大学闲暇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闲暇教育的主要任务正是引导人们有效利用闲暇时间,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是自身人格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发展。
大学期间闲暇时间的增加,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大学闲暇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学会休闲”、“学会生活”。即使其正确认识闲暇中的自我,加强对闲暇价值的自我意识,系统培养闲暇情趣,提高对闲暇生活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自我评价能力。为此,在大学教育中。要合理平衡学生学习与闲暇的时间。让学生在闲暇时间里培养自己的兴趣,丰富闲暇经历,充分自由地发展各方面的潜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每天能够自由支配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来。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的效率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其全面发展。因此,学校既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闲暇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又要鼓励每个学生认真思考,明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特长,建立适合自己的闲暇生活方式。

(二)以构建起学习型社会为导向

学习型社会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多样学习,是当今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其内涵是以个体的学习追求个体的发展,以组织的学习追求组织的发展,以国家的学习促进国家的发展,以终身的学习追求终身的发展,以灵活的学习追求多样的发展,以自主的学习促进内在的发展。学习型社会的核心是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大学闲暇教育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出发,通过闲暇教育提高大学生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的自觉性和有效.性极为必要。

三、大学闲暇教育的目标

大学闲暇教育目标体系除了在纵向上可分为不同的层次,还涉及教育目标的分类。布卢姆等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三个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到高分为若干层次。但由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实际上是教学目标,所以,直接运用其分析框架去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目标分类并不十分恰当。实际上,大学闲暇教育目标属于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大学教育的其他目标领域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关系,因此,可将其定位在学校培养目标这一层面。根据我国大学教育的实际,闲暇教育的目标可从短期、中期、长期等三个层面来确定。

(一)短期目标: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并提出了一个合理的教育次序:直接维持自己生存的准备,间接维持自己生存的准备,父母职责的准备,公民义务的准备,各种高尚娱乐活动的准备。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常常教导学生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提倡“悬梁刺骨”的学习精神。显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学生时期本身就是正在经历和值得珍惜的人生历程。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忽视学生生活的问题,明确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因此,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未来的生活,还要关心学生正在经历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教育是他们当前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的一部分,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与开拓意识。
美国学者拉格内森认为,改变某个民族的闲暇品性就可改变这个民族的个性和效率。因此,闲暇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附带的任务。大学闲暇教育正是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闲暇素养的基础上,使其学会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将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感受迁移到具体的学习中来,热爱学习,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其深切地感受到学习就是大学期间最佳的生活方式。

(二)中期目标:培养良好的闲暇素质

闲暇素质可以理解为通过闲暇教育和闲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较稳定的闲暇态度、闲暇价值观、闲暇能力和闲暇习惯的综合。开展闲暇教育应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传授各种闲暇活动的知识和技能,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闲暇价值观或闲暇态度,学会理性自主地选择闲暇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其当前和未来的闲暇生活质量。

(三)长期目标:实现专业教育与闲暇教育的双赢

专业教育与闲暇教育的双赢:一方面,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教原创论文www.618jyw.com
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专业课程的特点,渗透闲暇教育;另一方面,闲暇教育的顺利开展,使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得到合理利用,视野得到开阔,思维水平得到提升等,进而促进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的深度和效果。专业教育与闲暇教育的良性循环,将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也只有将闲暇教育根植于各类专业教育中,才能永葆闲暇教育的生命力。
大学闲暇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通过大学闲暇教育来唤醒其闲暇意识,形成正确的闲暇教育价值观,体验闲暇生活的快乐,是教育目标的返璞归真。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其闲暇价值观念和闲暇素质直接关系到今后闲暇生活的质量,同时,大学时期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为闲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引导下实施大学闲暇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闲暇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习和生活主体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专业教育与闲暇教育双赢的实现,有助于其成长为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热爱学习和生活的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走向未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