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题小学数学习题命题误区及方案分析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4852 浏览:130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数学习题 命题 误区
案例
0450-9889(2013)11A-
0071-01
小学数学习题测验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途径。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异议”的习题。笔者拟通过对相关测试题、练习题的搜集,针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找出小学数学习题中常见的命题误区,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命题误区一:语境的意义混淆
案例:
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道期末测试题,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考核的。在一个班46人的测试中,有40人选择了“没有剩下的”这一选项。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单位1”的变化,还是另有原因?笔者通过与相关学生的对话,找出了问题之所在:学生理解的“剩下的■”不是“水果剩下部分的■”,而是“剩下的、那盘水果的■”。同样的语境,不同的理解,让学生产生了混淆。
命题误区二:陈述上的不完整
案例:
题中,“每天”该怎么理解?有个学生是这样理解的:“每天”就是每一天,包括周六、周日。但命题者的本意却是默认为不包括周六、周日,这两天是休息日。所以,陈述上的不完整,给学生的解题带来了困惑。
命题误区三:情境的不合常理
案例:
解答完此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题,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疑问:(1)740名学生和10名老师,是不是一个班有70多名学生呢?(2)15辆车,却只有10名老师,有些车上没有老师,谁来管纪律呢?会不会存在安全隐患呢?
该问题在貌似可以解答的背后,由于情境设计的不合理,失去了问题解决的实际意义。
命题误区四:所给信息的逻辑关系错误
案例:
初看此题,没有什么问题。但再仔细读题,找出“用两根绳子测井深”这一信息。可以发现:两根绳子在井里的长度不一样,如何测井深?本题中,所给信息前后矛盾,不符合逻辑。
由于习题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对情境设计是否合理、前后信息条件是否一致等方面缺乏严密的考虑,导致相关习题出现种种错误。那么,我们该如何合理、科学地进行习题命题,避免产生上述的误区,从而使习题检测达到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语言陈述应精确到位

日常生活中,我们口语的表达因为受特定的生活场景、事件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场合,所表达的意思可能有多种。比如,案例1中“剩下的■”,由于不同的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因此,在习题命题时,对题目的阐述,要力求精确到位。

二、情境设计应合理科学

李吉林老师指出:“情境数学应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让数学与生活结合,在真实的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所以,无论是探究学习中提供给学生的数学情境,还是习题测试中模拟的数学情境,都应和真实生活相符,要合理、科学。所选择的图片、情境、实例等,都应与要考核的知识点有实质性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考查内容应体现数学实质

习题命题的前提应是不违背数学知识逻辑关系。考查内容应关注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核心,应注重学生对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本质的理解的考查。偏题、怪题,只能是与数学测试的本意想违背,不能真正达到考查的目的。
语言陈述精确到位、情境设计科学合理、考查内容体现知识本质等,习题命题者要充分考虑到诸如上述的种种因素,才能出好高质量的习题,达到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反馈教学成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责编 林 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