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所我所理解“中庸”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5418 浏览:19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庸之道有一种朴素平凡却又日久弥新的魅力;“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之道有一种包容万象的胸怀,正是因为这种深刻和博大,才是让华夏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原因。
关键词: 天命 中和 至诚不息
身为先秦哲学的爱好者,我认识《中庸》也非一朝一夕了。从最初的死记硬背到现在的随时玩味,《中庸》似乎是一座无穷尽的宝藏禁得起你反复的探寻。每每搜索,每每有所发现——这大概就是经典强大的摄持力罢。
《三略》云:“道者,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中庸》虽然短短几千字,其内涵确却是不可估量的。在我看来,《中庸》所阐释的道,比法家的清楚,比道家的清楚,比佛(释)家的也清楚。作为道统理学的核心篇章,《中庸》以其独特的魅力扭转了儒家的哲学格局,影响了中国人的性灵。下面,请允许我以几个名词,简单地说说我所理解的中庸之道。
一)“天命”
《中庸》一开始便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什么是天命之谓性?这里有很多争论,一些佛教徒认为这就是佛陀所说的“真如本性”,所谓“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在佛教徒看来,通过佛陀的教育证得本性,智慧具足,三觉圆满,就是成就天命了。身为基督徒我个人并不反对这种看法,在《圣经》的“创始记”中,神把气吹到泥土所捏造的人中,使人成为了“有灵的活人”以及新约里“圣灵”的观念,都提出了人有一个从永恒而来的“第一性”的观念。于此相比,后人所理解的孟子的“性本善”观念似乎却显得幼稚些,因为它过分地强调人出生下来地纯善性。能够去除内心的邪念,体道而行,久而久之形成习惯,起居动静无不包大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道,便渐渐成就了圣人。老聃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孔圣人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罢。“天命”是人的最高境界,是中庸之道的结果。
二)“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详细地定义了“中和”的概念。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矣”。在任何事务上极右似乎都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天地孕育万物的根本在于阴阳并作,四时错行。例如持旱和久雨都是不能让植物好好生长的。凡事都有其一定的度数,过犹不及,发而中节,是为达道。而这个恰到好处,并不是所谓的不痛不痒,五五分,而是因事制宜,根据事物的本质做到最适当。这其实需要大智慧——常人处心积虑或可有所小得,圣人率性而行无不中节合道。所以“中和”亦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中庸之道的能力。
三)“君子之道” 和 “至诚无息”
“君子”是国人熟知的名词,一般用来冠在品德高尚的人头上。《中庸》中的君子的内涵却比此丰富得多。君子的重点体现在“君子之道”上。“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达乎天地。” 君子的道,在基础上普通男女都能实践,等到了高深处时,其能力是洞天彻地的。君子之道的核心在乎诚,不是一般的诚,是至诚。依我看,至诚是一种态度:一种踏踏实实,努力奋进的态度,一种无论境遇如何,只求问心无愧的态度。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锢,反求诸其身。”诚中包含的是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从自己问起:“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犹人。” “内省不疚,不恶于志”——以诚待己。诚中包含的是仁,推此至彼,由己及人: “施诸己而不欲,亦勿施于人。”——以诚待人。诚有一种不懈的动力和谦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诚更是一种坚持:“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中庸》相信至诚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品格:“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是发育万物的动力。“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 ——正是因为诚专一不二,才能产生最强大的能量以致于成就万事。“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至诚如神。”——至诚之道中包含了广大的智慧可以观知未来因为:“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所以至诚,作为君子之道的实质,是成就中庸之道的不二方法。《中庸》中如此总结:“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中的君子,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论语所说的“文质彬彬,而后君子”的格局,成为了“博厚高明,悠久无疆”的至圣状态了,而君子之道就是中庸之道。
纵观《中庸》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上部分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庸”,中间是方法论,下部分热烈的赞叹了“中庸之道”的伟大:“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中庸之道有一种朴素平凡却又日久弥新的魅力;“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之道有一种包容万象的胸怀。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深刻和博大,才是让华夏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原因吧。朱熹认为中庸在四书中意味最深,应该最后读,我觉得有道理。
参考文献:
《三略》 《大学》 《论语》 《老子》 《黄帝阴符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