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激发学生论教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更新时间:2024-02-02 点赞:12292 浏览:481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学习在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不同于其他层次的教育。因此,大学教师,必须在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群体特征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大学教师;大学生;学习动机

一、从提高成就动机的角度出发

所谓成就动机,指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激励个体乐意去做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按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组成。前者取决于个体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与取得成功的诱因价值三个方面,后者取决于个体回避失败的动机、对行为失败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与失败的消极诱因价值三个方面。因此,根据这两种倾向在个体动机系统中所占强度,可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的一面固然可增强学习动机,但避免失败的一面就可能带来消极作用。
当前,学校在施教中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过多强调学生要循规蹈矩,要求学生“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这种去“个性化”的教育,极大压制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结果导致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较低,对人生价值、理想、奋斗等概念缺乏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形成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正确的成就目标,将真正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学习目标作为教师、学生共同的目标。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关注每个人的进步,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增强学生的信心,帮助他们认识到“努力—结果”间的关联。

二、从认知的角度出发

在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中最著名的是韦纳的归因理论,指出个体对所从事的工作,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归类:原因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原因是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对学业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能力和努力是个体内部的原因,任务难度和运气是外部原因。由此推论,学生对学业成绩好坏的归因对其学习动机的影响很大。
大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还要注意教师自身可能存在的归因偏差。首先,作为即将迈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形成的成败观,对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大学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将其的成功归因为他们足够的能力和努力的结果,有效地激励他们。其次,教师可能会存在一些归因偏差。有的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如大学生逃课现象,教师会把逃课的学生归因于沉迷网络游戏、等方面,而不是自身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方法。还有的教师对优、差生的归因不一样。当优秀生表现出众时,教师往往归因为能力、品质等内部因素;当差生表现出众时,往往被教师归为任务简单、运气等外部因素。相反,当优秀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往往归因于外部因素;差生出现问题时却被归因为内部因素。显然,此类归因偏差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教师在进行归因时要慎重。

三、从自我实现的角度出发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生理需要是不缺乏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等需要。大学教学趋向于教师引导性、学生学习独立性、专业明确性等特点,课堂教学只占一部分,更多的还是学生自主性学习。作为大学教师,首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才能更好地从自身需要出发,了解自己应做什么、怎么做。其次,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学生从外部得来的需要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如针对当前大学中出现的“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现象,教师可利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发散式思维的大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内在需要,从而激发他们向往美好未来的原始学习动机。

四、从行为主义角度出发

行为主义动机理论认为,人的某种行为倾向是由先前刺激与反应联系决定的,利用强化刺激可改变行为倾向。如学生因学习得到强化(教师赞扬),就有较强学习动机;如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没有取得好分数),就缺乏学习的动机。
具体的大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使用强化与惩罚。大学生在认知水平、思维习惯等方面不同于以往,特别是随着网络成长的当前大学生,他们的行为思想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单纯的表扬或惩罚可能在如今已失去效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于如今大学教育。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灵活多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奖惩时要注意奖惩的力度、时机,奖惩标准的客观性、公平性,奖惩方式等,要多使用强化大于惩罚,但也需注意避免一味的表扬和鼓励,否则会导致是非不分,引起学生的混乱感。

五、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出发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传统的期望概念只是结果期望,此外还存在另一种期望即人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效能期望。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积极投入这一活动中。
大学教育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作为重要引路人的教师,其作用之大、影响之深不言而喻,不但要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还要认真研究学生心理,正确认识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