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成因初中新课程下数学学困生原因及转化对策一般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12911 浏览:494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有学生的兴趣、意志、方法、教师等因素;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 要转化学困生,教师要做到:更新教育观念,优先实现面向学困生;优化课堂教学;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评价机制. 为初中学困生的转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为了较好地探究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本人对近三年所任教班级及所在学校的初中数学学困生进行了跟踪连续调查,其结果如下表:
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基本情况调查表
从上表可以比较明显地发现: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因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学科存在情感障碍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比较明显地发现:初中数学学困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普遍缺乏兴趣,课堂学习不兴奋,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学习数学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甚至于有少数学生对数学老师也怀有反感和对抗的情绪.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通常人们在愉悦的情境下接受一种未知领域的东西时是极其专注的,反之则是极度分散的,使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二)意志品质培养的缺陷

调查中发现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天生就不是学习数学的材料,初中数学学困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普遍意志品质较差,对学好数学及个人的数学学习能力缺乏信心,多数同学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 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 如若学习意志不够坚强,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只停留于一知半解,不主动寻找致错原因,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就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三)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并形成技能,就会导致学习困难.

(四)应试心理障碍

调查发现,不少学困生主要存在应试恐惧心理问题,考试前就感到异常紧张,导致应试时思维障碍;习惯性的马虎心理问题,导致各种审题错误的发生,甚至于漏做题目.这些使得多数学困生都有“考试综合症”这种心理特征,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

(五)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尽管实施了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初中数学教学依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下列情况:教师教学要求上“一刀切”,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水平学生的情况. 这种划一的要求,必然导致大量学困生出现. 教学方法上灌输型盛行,忽视知识的形成,使一些对知识理解片面而又得不到及时矫正的学生渐渐分化成了学困生.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兴趣、毅力、独立性格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与强化. 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转化的重任就落到了教师的肩上,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优先面向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尽管升学必然导致“淘汰”,但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绝不是“淘汰”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信息论和控制论认为,没有信息的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同时,通过反馈,学生又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与错误,激起上进心,及时改正. 对于“学困生”,在提问、板演、作业指导等方面,教师要给予特别照顾,一可加强反馈,二可加强督促. 洋思初中对学困生从进校第一天抓起,从最后一名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抓起;教师上课,起点应是学困生,重点也应是学困生;课堂提问、演示和实验主要找学困生;作业检查、指导和批改学困生优先;安排学困生坐在教室前排. 尊重学生,使得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困生转化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对学习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转化.

1. 激发学困生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2. 创造条件让学生体味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如果学习总是失败,就会丧失信心,就会产生失败感.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板演、讨论和测试的机会,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实践表明: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加强心理疏导,增强学生自信心

人贵有自知之明,不仅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 曾经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使得“学困生”耿耿于怀,其心理状态必然处于低潮.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表现自己.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困生”,大多数缺乏自信心,把自己定位为“旁观者”. 作为数学教师,要引导“学困生”正确表现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比较大的事情,以增强自信心. 任何大的成功,都蓄积于“小”的成功之中. 以此引导学生正确补偿自己,可以通过“以勤补拙”做起,通过“培养好习惯”做起,让“学困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判断、推理,逐步让他们将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并让他们习得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 注重个别辅导,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逐渐形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师在心理辅导时,应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以平静的心境面对数学学习,以逐步培养“学困生”克服自身心理障碍的能力和克服外部困难的能力,培养意志的独立性.

(四)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困生转化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每堂课应使每名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做到“堂堂清”,才可以促进学困生转化,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工作重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数学课程应该成为学生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

(五)合理积极地评价,促进学困生进步

重视过程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 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 这就要重视“学困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对在作业或考试中取得进步的同学要大力表扬,而且给予学习与德育考核方面的加分,并发“表扬信”给家长,要想办法让他们保持坚持不懈的努力状态. 同时每次测验或一阶段学习结束后,要把后进生分组,进行谈话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目标,鼓励他们相互竞争. 引入小组竞争机制,把学困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618jyw.com
生转化对象分成几个小组,每天根据当天学习内容设计过关检测题,利用课余时间交换题目抽测竞赛,并把小测的成绩计入平时考查成绩,允许考得不好的学生有第二次补测的机会. 对取得好分数的同学给予平时成绩加分及大力表扬,促进他们重视每天的知识过关.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需要全体数学教师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学困生转化的关键在教师.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开展,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积极主动地为初中学困生的转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