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掌握“三个度”,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不足有效性学年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33791 浏览:1493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对于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更要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是引起思考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目前初中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还存在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在问题设置上过于随意,提问形式单一,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笔者认为,问题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堂提问要注重有效性.

一、把握认知起点,难易要适度

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然而在教学中,并不是教师抛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如果教师的提问超出了学生的认知,学生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思考,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对于学生没有思考的价值,自然也无法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对于这样的问题都是无效的.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到,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必须充分分析学生的特点,科学处理教材,使问题难易适中,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切割线定理”的内容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交弦定理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导出新知. 出示问题:请回顾相交弦定理,并进行证明. 抽两名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证明,帮助学生巩固旧知. 接着出示问题:如果圆内两条弦的交点P在圆外,请证明PA·PB = PC·PD. 学生利用已有的方法进行证明,结果是成立的. 然后,教师又出示特殊的情况:当C,D两点合二为圆上的一点T时,请求证PT2与PA·PB的关系. 学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大胆假设PT2 = PA·PB,然后连接TB,TA,思考如果能够证明△PTA与△PTB相似,则可以证明这样的假设. 通过这样的证明,学生最后掌握了新知“切割线定理”.
在这节课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构建新知,并通过大胆的假设以及科学的推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样的提问,由于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之上,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的思考才能解决,大大提高了学生问题探究的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关注学生发展,提问要有坡度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易到难,不断发展的. 对于较难的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无法理解,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进行探究,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分解,给学生的思维搭建台阶,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有效的教材处理,设计几个由浅入深的问题,以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时,我根据教学的难点,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已知平行四边形两条边长的比为3 ∶ 4,周长为28.
(1)求该四边形每条边的长度.
(2)根据已知能不能得出AB与CD的距离?
(3)假如∠A = 60°,你能求出AB与CD的距离吗?
(4)请问:这个平行四边形在什么情况下面积达到最大?
对于第一个问题,难度不大,引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但是如果直接出示第三、四两个问题,由于跳跃性过大,则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所以(1)(2)问题是为后面的问题搭建思维的阶梯,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
从这节课的设计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设计由易到难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搭建的“脚手架”,拾级而上,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思考的兴趣,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深度.

三、面向全体,问题要有梯度

课程标准提到: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是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面对的是少数优生,或是大多数的中等生,必然都造成一部分的学困生在课堂上遭到冷落,成为可有可无的陪客. 这样的课堂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的.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实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呢?这就要在问题设置上,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使学生在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实现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求二次函数的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一课时,通过例题讲解,学生都积累了一定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通过问题的思考巩固和发展新知,我设置了下面几个问题:
(1)给学生展示三组二次函数,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画出这些函数的图像以及求出其与x轴的交点坐标.
(2)在画出这些函数的图像及求出坐标后,分析这些函数图像的差异.
(3)思考:为何不是所有的函数都与x轴有交点呢?要使二次函数与x轴有交点,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呢?
这样的三个问题,具有了一定的层次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参与问题的思考,对于问题(2)、(3),是对问题(1)这样的归纳和抽象,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培养意义,而对于问题(1)能使每名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解决,这样照顾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这节课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选择恰当的问题进行思考,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扩大了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使每名学生都获得发展的机会.
总之,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学生的思考是建立在有效的问题基础上的,学生是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形象到抽象过渡的重要阶段的特点,提高教材处理能力,预设有效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调动学生问题探究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