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回应积极有效回应学术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3309 浏览:88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671-0568(2012)02-0022-03
师幼互动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618jyw.com
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它不仅包括教师向幼儿或幼儿向教师发起互动,也包括教师或幼儿积极有效的回应对付的行为。因此,师幼互动如同“抛球—接球”的过程,它是一个双方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若只有一方“抛球”而没有对方的“接球”,便无从谈起。所以,教师的回应不仅是对幼儿行为的具体反馈,更是师幼互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但是从一些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我们的反思。

一、师幼互动中教师回应幼儿存在的问题

1.忽视幼儿。

案例1:老师正在准备明天上课的教具,幼儿在自由活动。浩浩跑到老师面前:“老师,亮亮打我。”老师没有理他,继续做教具。幼儿再次重复:“老师,亮亮他打我。”老师仍然像没有听见声音一样,低头继续干自己的事情。浩浩看了看老师,站了一会,老师仍然没有理他,最后浩浩自己默默的走了。
事后,我与该老师谈及此事,我问:“你怎么不理他呢?”老师说:“我们班就他最皮(调皮),一点小事也要告状,我都习惯了,不用理他就好了。”
案例2:在手工活动“我做汉堡”中,教师问幼儿:“你们见过的汉堡是什么样的。”佳佳迫不及待的站起来并向前探着身子示意要回答问题,老师看了她一眼却让玲玲回答了。接着老师又进行了提问,佳佳举着手喊:“老师,叫我,叫我。”老师看了她一眼,却叫了敏敏回答问题,佳佳一脸不高兴而又无奈的样子。
课后,我问老师:“佳佳想回答问题,您知道吗?”老师:“知道,每次回答问题都这样不遵守规则,太烦人啦,不理她是最好的办法。”
忽略幼儿是指教师注意到了幼儿的言行,却故意不给予反应的现象。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调皮者”及“违规者”采用了忽略式的回应,亮亮在老师的忽视中选择了离去,佳佳在老师的忽略中体验到了无奈。教师之所以忽略他们,是因为他们“每次都这样”,教师早已带着自己给幼儿的“标签”选择忽略的对象,表现为选择忽略对象的差异性。如果教师将自身的亲疏、好恶带到与幼儿的互动交往中,表现出对幼儿的个人偏爱或歧视,对幼儿的应答行为表现出选择性与差异性,人为地造成教育上的不公平。那么,它不仅不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而且还违反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基本精神。
幼儿在遇到教师的忽略回应时,一般会停止与教师的互动,但也有一部分幼儿选择等待(例如案例中的亮亮)和一直发起互动(例如案例中的佳佳),以期待教师的再次回应。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无意识忽略在一定程度上与幼儿人数过多有关,但是教师有意的忽略幼儿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幼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站在高处俯视处于低处的幼儿并根据自己给孩子贴的“标签”来决定对哪些幼儿的行为进行忽视。幼儿在遭到教师冷漠的忽视后,他们不敢对教师的这种行为进行质问,只有服从教师对自己的反馈。所以师幼地位的不平等性导致了教师的回应具有更多的随意性、个人情绪化色彩。其实,教师做出的任何一个回应都表达了他对幼儿的注意和关注,同样,孩子也在教师的积极中回应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但是当幼儿被当作教师“视而不见”的“附属品”时,教师的这种漠然行为会降低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抑制幼儿互动动机的形成,使幼儿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情绪,影响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2.命令幼儿。

案例3:涛涛与宇宇在盥洗室里边洗手边讨论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们的讨论十分投入,洗手的动作也变非常的缓慢,最后盥洗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了,老师看见他们慢悠悠的样子,走过去生气地说:“都洗了一下午啦,别洗了,你们俩别洗了,快点!”
案例4:在学习数字7的组成中,老师分给幼儿一些棋子,让幼儿自由探索7的组成。在探索结束后,老师让幼儿将棋子收好放入塑料袋中,其中浩宇全然没有听到老师让他收棋子的命令,仍然在探索,老师看到后走过去用命令的口气说:“别玩了,快点收好,如果再那么慢,我就把你的棋子给没收了。”
命令幼儿是教师以成人的角色要求幼儿停止进行自己不允许的活动,是对幼儿行为的否定或禁止。在案例中教师发出指令:“别洗了”、“快收好”和“如果……,我就把你的棋子给没收了”等命令式和恐吓式的语言来维持班级常规的统一性,来保持幼儿步调的一致性。命令性的回应更多的是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约束,它体现的是教师权威的泛化,强调的是幼儿步调的一致性。教师应该有一定的威信,但是并不代表教师权威的泛化,导致对幼儿的高控制。教师以“唯我独尊”的态度对待幼儿的行为,将幼儿看作是一个自己随时控制的“机器”,用命令的方式制止幼儿的行为,使得幼儿处于失语状态。教师滥用自己的权威,通过要求和命令,试图有意无意地控制、左右着孩子的言行。在这样的互动中,不仅使幼儿学会没有自主地无条件地服从别人,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机会,同时,幼儿也在教师命令的口气中学会了命令和指使别人。

3.批评否定幼儿。

案例5:在过渡活动中,老师让幼儿说一说国庆节都干什么了,因为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所以孩子都积极活跃地抢着回答问题,天宇迫不及待地高兴的大声说:“老师,我们去山上采果子啦!”老师瞪了天宇一眼说:“就你的声音大,老师要批评你了。”天宇望了老师一眼,什么也没有说。
案例6:在学习《好吃的西瓜》中,老师提问:“小朋友,猴王是怎么样吃西瓜的?”壮壮说:“切开吃的。”教师说:“错了。”壮壮急忙改口说:“是听了老猴子的话后吃的。”老师板着脸说:“不对,不好好听故事就乱回答问题。”壮壮翘着小嘴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坐下了。
批评否定幼儿是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或回答给予否定。案例5中“国庆期间,我们去采摘果子”可能是让孩子最高兴最难忘的事情,他迫不及待的要与老师分享这快乐,期待着来自老师的肯定,但是老师回应他的却是批评。原因是因为“声音太大,”惹老师不高兴了。案例6中,当幼儿回答错误时,教师并没有采用恰当的方式去引导幼儿思考,而是直截了当、生硬地否定了幼儿的回答。否定批评幼儿体现了教师的一种儿童观:幼儿的尊严与情感是可以忽略的,可以毫无顾忌的批评与否定他。教师不恰当的批评影响了幼儿喜悦、期待、积极的心情,使孩子在集体中无所适从,甚至导致自卑、胆怯、退缩等消极人格的形成。其实幼儿是一个有自己尊严与内心世界的独立个体,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观察儿童并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儿童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引导与赞赏的回应来代替否定与批评的回应。

二、构建积极有效的回应,搭建师幼互动的舞台

教师回应既体现了教育的互动性,又体现了教育的智慧性。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幼儿不同的兴趣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教育情境随时给予幼儿恰当的回应,促进幼儿主体性与主动性的发展。
1.尊重幼儿,转换教师角色。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而是建立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教师要摆脱成人本位的思想,学会尊重儿童,转换教师角色,建构平等、对话式的师幼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它强调成人应该关心和尊重幼儿。在教育中,儿童的人格尊严需要成人加以培育和呵护,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观点,发展儿童的理性能力,尊重儿童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尊重儿童作为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存在。
尊重幼儿则意味着教师要自觉的由知识的占有者、纪律的控制者和权威者变为幼儿平等中的首席,建立一种建构式的应答关系。具体到回应行为上,教师要与幼儿建立“我”和“你”的关系,是两个平等自由生命体的对话关系。幼儿不是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不是随意揉捏的泥巴,幼儿是具有鲜活生命与丰富精神世界的自由个体,我们不可以随意的忽视与命令他们。教师要悬置对幼儿已有的偏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积极的方式回应与引导幼儿,让幼儿在互动中感知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保持愉悦的情绪。
2.添加积极情感元素,提高回应质量。幼儿的世界是情感与灵性的世界,师幼互动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情感分享与交流的过程。情感是师幼互动的实质,它恰似师幼交往的润滑剂,使得师幼双方在互动中分享彼此内在的精神世界,推动互动不断地、连续地发展。因此,教师在回应幼儿时,应尽量表现积极情感,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提高回应质量。
在实践中发现,当教师的情绪很高时,非常愿意与幼儿交往,对幼儿的回应也更多的是积极的态度;但是当教师情绪低落时,对幼儿的行为不愿意理睬,有可能幼儿一点点的小错误都会使其大发雷霆,引发教师把消极的情感宣泄到幼儿身上。教师是幼儿的重要他人,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首先,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在自己情绪不好时,学会克制并避免把消极情绪传递给幼儿。其次,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在工作中产生的许多不良情绪是由于不理解幼儿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开放的态度去包容孩子各种各样的回答,包括与自己预期答案不一致和错误的回答,并从中寻找回应的支撑点与出发点。只有教师“蹲下来”以一颗未泯的童心与幼儿交流,才能真正读懂幼儿,理解幼儿,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解读以积极的情感回应幼儿。
3.提高教师回应水平,优化回应策略。师幼互动是师幼双方“抛球—接球”的过程,教师将球(也就是问题)抛给幼儿,幼儿调整状态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再次将球(问题)抛给教师,因此,教师的回应水平及回应策略决定了这个抛接球过程的质量。教师一般通过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方式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传递给幼儿,用以反馈幼儿在活动中的回答或表现。
(1)非语言回应。非语言回应是指教师用表情或手势等非语言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回应。研究非言语沟通的心理学家艾伯特·梅热比认为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非语言的重要性。在师幼互动中,当幼儿在回答问题时,教师的一个眼神、表情、手势都可能使幼儿受到莫大的鼓舞,进而积极思考;当幼儿犯了错误时,用眼神或手势代替生硬的批评否定,不仅让幼儿足以认识到自己错误,同时也在全体幼儿面前维护了其自尊心。
(2)言语回应。师幼互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的回应应是充满教育机智的。幼儿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关注幼儿需要、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多用反问、追问等形式对幼儿进行引导启发,在回应中提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例如,案例6中教师可以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继续追问:“猴王听了老猴的话,吃了西瓜的哪部分?”引导幼儿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还要特别注意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体现差异性的回应。对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在回应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继续思考的积极性,对能力相当差的孩子而言,教师的回应要注重表扬与赞赏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618jyw.com
,保持孩子不断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郭丽.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J].幼儿教育,2010,(3):10-11.
周玲.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的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10(5):80-82.
[3]谭晓霞.关于师幼互动行为中教师言语的探讨[J].湘潮,2008,(6):110.
[4]巨金香.情感视域中的师幼互动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6):49-50.
[5]王本余.教育哲学视野中的儿童尊严[J].全球教育展望,2007(2):43-4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