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大鼓《东北大鼓》前世今生学术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5490 浏览:171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以东北大鼓的起源与发展为研究对象,根据社会现状对其传承创新的可行性作出分析,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东北大鼓提出传承创新设想。“水过地皮湿”不是我们的目标,“水过万木生”才是我们的追求。
关键词:保护传承 创新
东北大鼓是在北方农村流传的弦子书、子弟书的基础上,受到当地民间小调、东北民歌的影响,吸收借鉴乐亭大鼓、京韵大鼓等曲种的精华,进入城市演出以后逐渐形成的。光绪初年1875年至光绪末年1908年已趋成熟。清末民初开始广泛流传,中华民国20年是它黄金时代,40年代走向低谷,解放后,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扶持,50年始逐步走向复兴,60年代后期由于文化大革命以及其它诸多的主客观原因受到严重影响以至到了现在已处于濒危的状态。
东北大鼓的唱腔流派较多,主要有五大流派:一、沈阳为中心的奉派,它是流传最广也最具东北大鼓特色。二、锦州为中心的西城派。三、营口为中心的南城派。四、吉林为中心的东城派。五、黑龙江为中心的江北派。清代同治十二年,刘世英在《陪读纪略》一书中记:“讲通套、说得妙、大鼓书、梅花调、慢西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618jyw.com
城、拔高帽、鼓皮紧、使劲造”。说明了当时的东北大鼓已经是家喻户晓、广泛流传。
著名东北大鼓艺人霍树棠,就是东北大鼓“奉派”有影响、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霍树棠十六岁登台献艺,他嗓音宽厚甜润,高亢有力、演唱时,爽朗豪放。气魄雄伟,铿锵悦耳。人送绰号“火车头”。在1958年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中,霍树棠演唱《杨靖宇大摆口袋阵》荣获一等奖,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东北大鼓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也有两个艺人合演对口大鼓。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东北大鼓的唱腔分为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并对其它姊妹艺术产生了影响。东北大鼓的主要曲牌“慢西城”被“二人转”吸收,为东北大鼓在曲坛地位及影响做出了贡献。
早期的沈阳东北大鼓分为“梅、清、胡、赵”等四大流派,梅清山、清平志、胡鹏飞、赵华枝四位艺人各传一门,每门下传10字,一辈一字。
东北大鼓传统曲目约有200段,现存150段,其中包括子弟书段、三国段、草段三类。三国段中“关公段”最多。草段则是以民间艺人通俗唱词为主,涉及题材广泛。既有“东周列国段”和“西汉段”,也有民国传说的《湘子得道》《游湖借伞》和爱情段如《西厢记》《蓝桥会》以及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小拜年》等,还有传播历史知识的《排王赞》《百山图》和文化游戏类的《绕口令》等,在民国初年编写的历史故事段和取材当时生活的新曲目被称为“改良大鼓”,如《民国成》、《早婚害》等。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编演大批《抗日英雄杨靖宇》等新曲目。现代曲目《来到十三陵》《杨靖宇大摆口袋阵》等。东北大鼓中长篇约有百部左右,其中内容分为四大类:袍带书、短打书、世情书、神怪书等。
近年来,东北大鼓日渐萧条,有名望的艺人大多谢世,最年轻的也年近花甲,弦师更是缺乏,东北大鼓几近销声匿迹,面临濒危,后继无人。
东北大鼓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鼓曲艺术,笔者认为在当今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怎么走向复兴?

1、要争取靑年观众,创作和演出一些富有时代感,人们喜闻乐见的曲目、剧目。

2、要加强东北大鼓的理论研究工作,东北大鼓的根基是在农村,只有在农村,才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要想复兴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传承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4、要通过传承人办培训班,收徒弟、办讲座。利用多种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扩大社会影响,提高东北大鼓的认知度。
5、要建立一支传承人和专业、业余相结合的演出队伍。过去东北大鼓以师代徒、口传心授的方式,边学边演,培训了大批演员,也产生了一些名噪一时的名演员。所以只有演出,才能出好演员。才能扩大知名度,才能出精品,才能留住东北大鼓,留住舞台,留住青年观众。
衡量一个时代,一个城市、一个曲种的文化成就,最终看传承、创新,东北大鼓以沉甸甸的历史担当,构筑起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梦工厂”。
2005年7月东北大鼓被辽宁省文化厅列入十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之一。2006年6月,东北大鼓列入了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份担当既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也有宣传的悉心服务,更离不开传承人和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2005香港凤凰电视台来沈阳拍摄“纵横中国—沈阳”,在《风情沈阳》沈阳民间民俗文化中字幕是“东北大鼓—沈阳之魂”‘有这样传播文化的关注’,让人怎能不动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东北大鼓是在传承中生存和发展的,沈阳市群众艺术馆作为项目承办单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出版了东北大鼓资料丛书五册,建立了东北大鼓陈列厅等,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不仅是保存其文字资料、音像、电子资料等实物,而更重要的是使之以鲜活的形式生存于民间,也就是以“活态传承”文化形式存在。我们所说的创新是在不失去东北大鼓原有的特点基础上,即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陈出新。即创新后还必须是东北大鼓。东北大鼓就像一棵树一样经过灌溉、栽培,必将枝繁叶茂焕发青春。
继承创新是东北大鼓赖以生存的根,是东北大鼓向前发展的魂。
榆树2011年、2012年《东北大鼓演唱会》在网上笔者认真地看了几遍,通过调研笔者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东北大鼓至今非常活跃的地方恰恰是东北大鼓吸收借鉴当代流行元素最多的地方。京津的戏曲演出用上了交响乐队,这在以往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无论是老年观众、还是青年观众都能接受。这也是东北大鼓应该借鉴的地方,演员老化的问题在二人转身上得到了解决,也带来了活力,东北大鼓同样可以进行这类创新。东北大鼓要想复兴必须跟上时代的需求、跟上群众的需求、跟上市场的需求。
一场全领域、全方位的东北大鼓“保护—抢救—传承—创新”由此拉开序幕。
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保护创新观念、创新唱腔、创新表演、创新曲目、创新剧本……创新成为贯穿东北大鼓发展的红线。
继承创新释放了潜力,激发了活力。
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经过“保护—抢救—传承—创新”,必将创造鼓曲艺术建设的奇迹。
继承创新——让东北大鼓变得更具魅力。
东北大鼓——因继承创新必将走向复兴。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