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大开放视阈下电大师德建设路径选择大专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29514 浏览:1331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我国高校正逐步形成以质量提升为主导、注重办学品质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这有赖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师德作为其核心素质,成为开放大学提升教育品质的根本保证。因此,从开放大学视阈关注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开放大学;师德建设;路径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德建设。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所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行为规则。它是教师素质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不仅反映出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关系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走向。因此,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高校系统一分子的电大教育,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办好开放大学”战略,正处于向国家开放大学迈进的历史转型期,要办好开放大学,充分发挥其“大学”的功能,肩负起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赋予的独特的大学使命,电大教师无疑是最重要的基石,是办好开放大学的动力之源和关键所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重新定位电大师德建设的目标并选择建设路径,使电大师德建设能够符合开放大学建设的要求,已是势在必然。

一、开放大学视阈下电大师德建设的必然性

1.师德建设的应然性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的品行端正,人才培养的方向才有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因此,国家一直对师德建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早在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2009年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师德论坛会议上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国教育系统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师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指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2011年国家颁布了第一部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规范,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师德建设也是教师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现实要求。教育是一项育人活动,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和要求,也是教师完成本职工作的需要,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高校师德在高校教师整体素质中占统领地位,是高校教师人格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它既是高校教师自我素质提高的导引和动力因素,又是高校教师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目标和检验标准。”良好的师德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它的提升,有助于教师坚定职业信念,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敬业精神;有助于激励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和业务素质,培育良好的教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良的职业风范,塑造理想的教师人格。

2.开放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

开放大学作为时代的产物,开放大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其核心属性就是大学属性。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它的基本功能。而开放大学所倡导的开放教育模式其开放性、师生的准分离性、对网络的依托性以及教学资源的数字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618jyw.com
化,使得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的保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教师良好的网络行为和习惯等网络素养的养成,对教师的职业操守都是极大的挑战,更加需要专业道德的约束。因此,师德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追求自我完善和自律精神的养成,也有利于促进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进行。最终目标在于在遵循远程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以“专兼结合、以兼为主、动态开放”为原则,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为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开放大学视阈下电大师德建设的目标定位

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从事者扮演了相应的社会角色,教师职业角色的内在要求是传播人类文化,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职业的外在要求是社会赋予教师的期待,包括社会理想和社会规范等。教育是育人的工作,教师本身也是人,而人的存在方式首先是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教师除了是职业的存在之外,还是作为人的存在,有和其他人一样的需要,作为人的存在决定着作为职业的存在。
师德作为公民道德和社会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私德的统一体。与其说这种道德行为来自于外部规范力量的强制,不如说是来自于人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一种内在精神需求,从本质上说是“由己”,而不是“由人”的。
因此,我们在制定师德目标时,不仅仅从社会主义道德需要、从我们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更要从对人性的关注出发,只有把教师的道德目标根植于人性的基础上才会起到约束与激励作用。
所以,开放大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只有以教师的身心和谐、人格完善、价值目标追求和本质力量的实现为目标定位。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引导与规范相统一,教师现实生活世界与重建教师的内在精神世界统一,把规范建设与尊重教师、关爱教师,促进教师身心和谐发展相统一,与教师理想人格的培养和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相结合,与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与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相结合。

三、开放大学视阈下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1.基于制度设计:与公正

师德形成的基础是教育实践,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行为的选择则主要是由制度的合理性所决定的,制度所蕴含的精神与要求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具有基础性。正如约翰·罗尔斯所指出的,“离开制度的正当性来谈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完善,甚至对个人提出各种严格的道德要求,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因此,学校制度不仅是一种行为规约机制,更是一种行为引导机制。在提高学校制度的合理性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和追求制度公正。首先学校能够保障师生员工的权利,而师生员工则履行各自的义务;其次使学校组织中每个成员的能力、智慧及努力程度与其获得的发展机会相对等;第三是制度的执行能够使学校组织中讲道德的人得到利益、使不道德者丧失利益并受到惩罚。这样,学校制度所蕴含的精神才会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与内化,师德行为才会成为教师普遍接受的行为习惯。

2.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模式

学校是一个知识型组织,同时存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教师的知识分子特点使其具有强烈的信任与被信任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这些高级需要得到满足,教师的工作才会更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才会有对师德自我养成的主动需求。
根据行为原因的分层模型——冰山理论,个人的具体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其原因由浅入深可分为六个层次。其中,技能和知识属于表层原因,价值观自我定位驱动力(需求动机)人格特质则属于深层原因。深层的驱动力和自我定位,影响了较浅层的价值观,并共同决定了技能与知识,决定了个人会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做。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尤其需要热情与创造性,因此,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更适应于高校组织。这种模式的具体内容是,一个人在做出了成绩后,得到两类报酬。一是外在报酬,包括工资、地位提升、安全感等;二是内在报酬,即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或其他较高层次成长需要的奖酬,如感到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对自我存在意义及能力的肯定等。外在报酬往往满足的是一些低层次的需要。内在报酬的满足取决于对所获得报酬公平性的感觉,如果感到不公平,则会导致不满意;同时这种公平感会反过来影响到下一轮的工作绩效。所以,一方面,在了解教师的不同特点和需要层次的基础上,授予教师一定的工作决策权和专业自主权,鼓励教师参与到具体工作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通过不同工作方案的实施满足不同类型教师的工作需求和兴趣,允许教师自行安排工作方案的实施方式和实施进度,满足教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教师的内在工作动机,促使教师忠诚教育,敬业爱岗,最终促进师德的养成和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外在奖酬的吸引力,提高师德评价在奖酬上所占的比例,对于师德摘自:论文查重站www.618jyw.com
不同层次的似的评价对应不同的奖金级别,促使教师主动养成师德。

3.基于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统一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佛兰克·帕森斯曾提出人——职匹配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而每个特质均有与其适应的职业类型,所谓术业有专攻。因此,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帮助教师选定职业锚。“职业锚”产生于施恩教授的职业生涯纵向研究,“它是指在个人工作过程中依循着个人的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经过不断搜索,所确定的长期职业贡献区或职业定位。职业锚的选定,促进教师预期心理契约的发展,有利于个人与组织目标与路线的稳固结合,有利于教师建立职业认同感。”教师外在职业道德的提高依赖于其内心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同。因此,从学校角度来讲,要高度重视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视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为组织及其管理者的责任,设立专职机构,使个人职业规划与组织发展规划相结合。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在教师进入学校之初,及时了解和发现教师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和理想目标,并以此根据每个教师的不同职业特征来安排工作,做到适才适用,人尽其才,避免人力资源浪费,发挥教师显性能力并挖掘其隐性能力,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成功,使个人职业生涯目标与集体职业生涯目标达到完美结合,促进师德的有效提升。
目前我国高校正逐步形成以质量提升为主导、注重办学品质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提高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质要依赖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新型的开放大学也迫切需要在自身内部建立一种机制,加强师德建设,为提升开放大学教育内涵提供根本保证。
基金项目:本文为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课题《开放大学视阈下电大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胡林英.道德内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姚洪春,吕志江.基层电大教师角色转型的定位与策略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1.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