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浅谈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16 点赞:22307 浏览:979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传统的数学教学仅限于书本知识传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学应创设情境,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改后,数学教学是学生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的过程。学生生活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把课前、课内与课后融为一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一、课中探究,开展自主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

夸美纽斯说:“教学应当燃起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不断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且有新异感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火花,为探索新知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连续提出几个问题:①怎样测量圆形铁丝的周长?(剪断拉直);②那圆形纸片能拉直吗?怎么办?(在直尺上滚动一周);③那圆形游泳池能滚动吗?怎么办?(用卷尺或绳子绕一周)创设了这些情境,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圆周长的求知。

2.提供探究时间和空间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牵着学生“走”,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教师要更新观念,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留一点活动余地。“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学习方式。它为每个学生创设了学习和活动的机会,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 小组内的学习与交流活动主要是以协同活动为桥梁来实现的。因此,在小组学习中,应把需要讨论、重点比较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围绕学习内容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提供给学生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其中有完全相同的),提出问题“如何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再研究转化图形和原图形的关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操作,结果答案精采纷呈,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讲得头头是道。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不同见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1)为学生“提问题”提供的机会。“学起于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提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获得发展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重点,为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随时都可以提问。例如,教“元、角、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创设发问情境后,学生提出:人民币是谁发明的?1元等于几角?为什么分硬币和纸币?为什么没有3元、4元的人民币……这些问题恰恰是学生思维之基,创新之源。
(2)创设“提问题”的氛围。学生的好奇心常常能促使他们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并号召全班学生向常提问的学生学习,看谁提的问题多,提得好,创设良好的“提问题”氛围,使学生形成不懂就问,勤学善问的良好学习习惯。由于学生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对提出的一些问题不可能立即解决,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记住这些问题,在以后的适当时候再研究,从而激起学生后续学习的愿望。

二、课后延伸,拓展学习时空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日常生活工具”。因此,要加强课内知识的延伸与应用,重视数学思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618jyw.com
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志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1.数学小课题研究

结合学科内容进行小课题研究,是在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在实践中选择课题,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例如:在“平均数问题”的课后,我布置了一道课外实践作业:“为了反映家乡近几年变化,请各小组自己命题,并设计方案,利用双休日展开调查,小组汇总后用平均数知识进行分析,写一篇调查报告。”

2.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学生理解、拓展和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
(1)知识拓展型。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外,把课本上的某些内容适当地加深和拓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探讨、解答,发展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数学才能。例如,在学习“线段”后安排一堂“数线段”的活动课,让学生在数线段中逐步归纳和掌握“有顺序地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后,我在数学活动课上组织学生探讨多边形内角和的变化规律等。
(2)知识应用型。即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比例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测量学校旗杆、大树和高楼的高度等。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可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计算装饰有关房间的墙壁,该粉刷的面积的大小,应贴多少墙布,教给学生合理使用材料,讲究节约等。

3.数学第二课堂

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回避,而应该正视差异,并把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对一部分学生来说,仅仅满足课堂所需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应该为他们充分发展开辟另一方“天地”。
(1)兴趣小组:通过对一些数学经典问题的剖析,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
(2)数学文艺:以文艺的形式来拓宽数学途径,开展“数学手抄报”、“数学故事”、“数学日记”等形式,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
总之,我们应该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以生为本,扩大数学教学时空,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创新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