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形势下新形势下中职教育课程革新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6495 浏览:210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课改”已成为教育界当前一个最为时髦的词语,在当前普通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时,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进行改革课程,面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和学生毕业“难上岗”的尴尬,如何实现学生与企业“零对接”等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当前形势下,如何就中职教育课程改革作深入探索。
[关键词]新形势 中职教育 课程改革

一、中职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一)国家政策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010年启动了1000所示范中职学校建设项目。国家投入的示范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仅20%可用于学校硬件设施或实训设备建设,其余80%均要求用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内涵发展建设和质量提升上面。

(二)学校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是否具有吸引力,对职业学校办学效益的评价上,不再只观注“入学率”,还要观注“入学巩固率”、“对口就业率”、“就业巩固率”、“升学率”、“经济贡献率”等指标,以上指标是检测、评价、指导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效益的新型机制,其内在具有梯次关联、互相牵引、环环相扣的整体性、依附性、协调性,它科学地、系统地、直观地揭示了职业学校办学、教学、管理与提升内涵、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从客观上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加强质量建设、提高整体效益的极端重要性。面对新形势,学校如何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强抓专业建设、建构特色课程以提升学校内涵质量、增强自身吸引力是唯一的路径。

(三)学生成长需求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缘何选择职业学校?他们初中时,不喜欢课堂知识,成绩落后被升学淘汰而被迫选择职业学校,进入职业学校后,他们依然面对传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传统的由教师讲学生听而后考的模式,呈现出来是学生“学习无兴趣”、“上课玩手机”、“放学玩游戏”等状态,学生最终因不被企业所用或就业不满意而面临第二次就业的淘汰……根据调查,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辍学多在一年级的下期,原因在于他们对职业学校的课程听不懂,对学习失望。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曾提出:只有能让学生毕业后想就业的,都能“高质量就业”;想升学的,都能“升成”;想留学的,都能“留成”;想创业的,都能“创业成功”的职业教育才是社会认可、家长满意的职业学校。中职学校要承载学生那么多的梦想,如何承载?唯一答案就是课程改革。

二、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怎么改

如果说中职学校的德育是“盐”,那么课程就是“菜”。中职学校如何把一道道好“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决定学生和家长是否满意,社会是否认可。职业学校应该在用好德育这项“作料”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菜”、“好菜”、“特色菜”、“精品菜”,满足学生需求,成就学生梦想。

(一)遵循原则,有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校企合作,需求导向。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是职教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必须依赖的平台和基石,要推进工作任务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必须有企业的广泛参与。在改革课程、建设专业的过程中,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主动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在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工作岗位能力标准的确定上、课程设置、教材把关、实训条件建设及教学过程实施中,必须依赖于企业,否则,课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谈。
实践导向,任务引领。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要按照实际工作任务、真实工作内容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任务引领课程为主体的全新课程体系。学校应始终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确定专业方向,以工作内容为线索设置课程,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编写教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技能鉴定要求和标准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循序渐进,先纵后横。课程改革毕竟是“全部重来”,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学校的专业多,课程门类复杂,在没有成熟的经验和路子可寻的情况下,同步推进所有专业、所有课程一并改革,难度很大,风险也大。因此,学校可以选择建设基础较好、校企合作有一定基础的重点专业先行改革,在逐步推进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逐步辐射、带动其他专业的改革。

(二)转变观念,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作好改革准备

多来来,职业教育一直沿袭学科教育体系,使得许多教师仍然面临转变课程观念的艰巨任务。尤其对一个周课时超过13、14节课,工作量非常繁重的职教教师来说,他没有时间与精力“陪你学校玩课改”,因为课程改革要“全部重来”,教师要承担很多的任务,而简单的通过行政命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得整个课改工作流于表面。对此,学校要加强教师群体职教“专业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带领教师探索适合新课程体系的有效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是要转变教师观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质量观”,要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要课程改革和改革的重要性。二是要强化教师培训提升。学校可以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专家学术引领、课改专题论坛、课堂教学展示、多元研讨指导等多种方式,让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教学实施对教师形成新课改的视觉冲击、信息冲击、观点冲击,引发思维碰撞与问题探究。除此外,学校还要多组织教师走出去,到课程改革已经取得阶段实效的学校去看看、学习,感受新课程改革带来教师教和学的新变化。三是鼓励和带领学校骨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领头先行,带头践行课程改革。

(三)博采众长,选择适合专业特点的课程模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作职业教育改革尝试。一是世界劳工组织的职业技能模块课程(MES课程);二是对北美、加拿大的社区学院能力本位课程(CBE课程);三是中德职业教育合作30年历程中所获取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四是2002-2007年中澳重庆职业教育项目,通过引进的澳大利亚培训包,根据行业的职业标准来开发课程;五是英国的BTEC课程。当前,由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指导在江浙一带开发的项目课程,更是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绩,做得非常成功。
也许会有人问,课程改革一会儿搞模块课程,一会儿搞能力本位课程,一会儿搞项目课程,一会儿搞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到底哪一个对呢?——没有对与错,关键看它是否适合专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管采取哪种课程模式,学校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知识看知识,跳出技能看技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必须要呈现出实践导向、工作导向、任务导向等多样形态。课程设计要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彻底改变过去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张PPT,全凭教师讲,学生听的低效率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教、学、做相结合,开展体验性学习,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要深入社会、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人才需求,把握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标准,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标源于:期刊论文www.618jyw.com
准,逐步构建适应“做中学、做中教”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做到始终不偏离我们做课程改革的初衷: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不偏离我们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成就每一位教师,成才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杨勇.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刍议[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33.
李云飞.市场需求决定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J].学术探索,2005(5):25-27.
(作者单位:重庆市旅游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