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名师小学数学名师概念教学引入对策谈科研方法与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25188 浏览:1098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概念的获得与应用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课题.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通过展示小学数学名师概念教学案例,分析学生概念认知的情感因素、心理特点、思维活动,进而概括名师概念教学引入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名师;概念教学;引入策略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某一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观摩大量的小学数学名师概念教学课,无不惊喜地发现在这类课型中,名师非常注重引入环节的设计. 该环节的设计凸显了保持记忆、发展智能、实施美育、承上启下、激发兴趣、调剂情绪等重要作用.因数学概念类型众多,名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亦有所差异,引入环节的设计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 笔者加以分类、区别,呈现了以下五种引入策略.

一、促矛盾,在认知冲突中寻求新知

案例 张齐华“平均数”
创设小力、小林1分钟投篮比赛情境:
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力,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小力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想再投两次. 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
师出示小力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
师:还真巧,小力三次都投中了5个. 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力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生:5.
师:接着该小林出场了. 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
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 (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 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
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而后引出平均数.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够由其他人代替.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他们应当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 张齐华老师在“平均数”的引入部分创设了1分钟投篮比赛的情境. 三次投篮,用哪一个数表示1分钟投篮的水平呢?三次投篮成绩都是五个,学生很容易就说出用“5”来表示. 那三次成绩分别是3个、5个、4个呢?认知冲突产生,进入“愤悱”状态,旧知已无法解决问题,一种对新知的渴望油然而生. 名师善于创设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即一种激发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的问题情境,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就要通过认知活动,通过思考.这个时候教师再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学生的主动性、注意力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能达到较好的水平.

二、设陷阱,在错误认识中顿悟新知

案例 潘小明“质数和合数”
师:(电脑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答案:只能拼出一个长方形.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4个、12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象,得出答案,分别是2个、3个.
质疑: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此时,教师一声不吭,保持着沉默. 课堂一下子沉静了下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学们认真地思考着……又过了一会,学生间开始有点“骚动”,渐渐地,一些学生高举着手.
生:不一定的!.
学生思考着,之后,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继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错误”中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它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 “错误”是学生学习探究的一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更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 在潘小明“质数与合数”教学的引入部分,学生对于“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就越多. ”这一错误认识不是教学的“绊脚石”,而是探究活动的“生长点”——学生掉进陷阱的那一刻,由于急于摆脱困境,思维活动自觉展开: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不一定越多. 那么能举出什么反例吗?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对于新知的求索便展开了. 名师在概念引入教学中,抓住契机,以“错”为媒,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布迷阵,在脑力激荡中新知

案例 华应龙“圆的认识”
出示题目:“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3米. ”宝物可能在哪呢?
生思考. 师:有想法吗,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
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
师: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生思考.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 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 [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源于:毕业论文理工www.618jyw.com
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 哇,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生:认识,圆
水击产生涟漪,石击产生火花. 利用集体的智慧,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和激励而产生新思想的方法,这就是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法.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会激发新的思想,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会引发新的智慧. 头脑风暴法对于问题具有强大的威力,是我们进行创新思考的强有力的工具. 华应龙老师“圆的认识”的引入教师设下一个谜局:宝物距离左脚3米. 宝物可能在哪呢? 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一个小型的头脑风暴. 开始学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各自认定了一个点,随着交流的展开,答案逐步完善,新知呈现,概念的重要特征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所感知. 几何知识是把各种对象由具体物体变成抽象的几何形状,而学生在理解几何知识时,又需要把几何形体和具体物体联系起来,这就需要通过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来实现. 正如本个案例——圆的认识及圆的重要特征:“圆,一中同长也. ”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学生群体的脑力激荡被学生所领悟.

四、架梯子,在认知提升中获得新知

案例 钱守旺“百分数的认识”
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谈到了我们学校考试和学生作业的改革. 我们今天这节课实际上也是一项大胆的改革. 谁能说一说,今天这节课和你们以往上课有什么不同?
生1:以前上课老师不让我们预习,您这次让我们预习了. 生2:以前上课我们不知道课上老师要讲什么,今天我知道我们要学习“百分数的认识”.
师:那你们认为预习后这节课我们该怎么上呢?
生1:老师,您可以先让我们汇报一下预习后的收获,再来解答我们没有看懂的问题.
生2:老师,最后您应该出一些练习题目,检验一下我们学习的效果.
学习百分数的读写.
感受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及优越性 .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们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拿出来,我们一同分享.
师: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使用百分数呢?使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来看一看.
教师出示《2006年中小学生安全形势分析报告》一文中的一段. 各种安全事故的比例用百分数表示.
师:如果我们将里面的百分数换成分数(教师边说边操作),给你的感觉会怎么样?
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的预习得到提升.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仍有许多教学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经常只是简单的传递和灌输知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亦或是布置了预习,而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置之不理或简单处理. 而本节课,钱守旺老师从课前谈话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需求,课上所选的《中国教育报》上《2006年中小学生安全形势分析报告》一文中的数据用百分数与分数呈现使人产生的不同感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百分数的优越性. 现代教育把儿童看作自身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即自我教育的活动者.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应为培养“愿望”、“需要”.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动态调整自己的课前预设. 钱守旺老师一句“如果我们将里面的百分数换成分数,给你的感觉会怎么样?”的提问,犹如架起一座梯子,把学生的预习所得引向一个新的层次.

五、求质朴,在平实氛围中感知新知

案例 徐斌“乘法的初步认识”
距离上课还有5分钟,徐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如下的交流:
师:同学们好!我一看见你们就高兴,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最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了. 我开心,你们呢?
师: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好吗?我先说——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生接着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有的学生叙述流畅,有的则感觉吃力)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生七嘴八舌,居然说得头头是道,都挺在理呢. )
师:我们带着自己发现的规律再来说一遍.
生说的过程中,师手势帮助,并竖起大拇指以示表扬.
之所以把“创质朴平实氛围引入新知”这一策略最后呈现,是因为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名师的很多概念的教学设计求“奇”,求“新”,但一定数量的设计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求平实,求质朴. 以上呈现的“认识乘法”的开场白,一首普通但蕴含丰富的儿歌,轻松自然地拉开了乘法认识的序幕. 平实,所谓的“平”,首先是“平和”,也包含有“心平气和”的意思. 所谓“实”,首先是“真实”,更是指“实效”:即课堂教学必然让学生和教师在不断的理解和反思中都获得有价值的自我生长. “读儿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我们带着自己发现的规律再来说一遍. ”看似简单的语言和问题,但是其创设了平实的氛围,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知识,新知与旧知自然联通,他们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下对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 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概念引入,它的任务并非是单一的,所起的作用也不是唯一的,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引入方法往往是各种方法的协调运用.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研习名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引入方法,引领学生顺利地走向新知认识之路.
【参考文献】
刘国显.坚持心中的梦:刘显国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1-53.
钱守旺.走近钱守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40.
[3]邱学华.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63.
[4]刘可钦.刘可钦与主体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2. 源于:论文大全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