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引古射今引古射今,使典类义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8809 浏览:341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使典用事是辛弃疾词的一个重要特点,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运用尤为出色。紧扣“怀古”两字,成功地运用了典故,熔化和紧缩了一系列著名的重大史实,都不过三四句,但在寥寥数语间或正面铺张(金戈铁马),或反面衬托(仓皇北顾),或用亲身经历(烽火扬州路),或借前代遗迹(佛狸祠)。境界全面色彩各异,如一幕幕历史场景在我们面前轮转变换,并且通过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以古喻今,借古讽今,深刻批判了南宋朝廷腐败无能,表现作者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有充分准备摘自:写论文www.618jyw.com
的深谋远虑,反映他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通过使典用事,收到了良好的暗示、隐喻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来表现主旨的:
1.幼年在京口居,后来从京口起兵,两次北伐,一战复青州,再战复关中,战胜侵占中原的鲜卑族集团,并一举平定桓、玄判乱,灭晋建宋的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词中概括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表达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
2.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未作天下骚动,以致“惨遭溃败,北顾涕交流”的历史,借以鉴戒,表明对当世魏国草率北伐忧心忡忡,词中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黄北顾。”
3.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并在奋起直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庆典的事实。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来点明作者自己深沉的隐忧:民俗安于统治,渐淡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这样就发泄对南宋统治抗金不力,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
4.“凭谁问,谦颇老矣,尚能饭否”,最后用廉颇为故事。廉颇为赵名将,赵王亲近安人,疏远不用他。作者遭遇类似,同有为国杀敌的决心、能力,但不受重用且遭谗毁;同有战斗斗志、报国雄心,但不能实现,况且作者目前处境还不如廉颇,连来问问:“尚能饭否”的人都没有,内心又有何等忧愤!
这样来,全词几乎全用典故编织而成,用典虽然繁杂,但始终穿着一条感情主线,就是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对国家、对民族危亡的担忧。正是这条感情主线把历史时期有异,发生地点不同的事件有机的组织在一起。所以处处给人事如已出,天然浑厚的感觉,全然没有“掉书袋”的弊病,正如陈廷焯所说“以浩气行之”让人“不嫌其堆垛”探其使典用事的艺术技巧,主要有以下三个特色。
首先,用典使事圆转、晓畅,贴切、自然,关合身世时事,作为为中心服务的材料,加强词意表达,辛弃疾出生沦陷区,亲身经历了女真贵族的统治,亲眼目睹了中原人民进行的英勇抗金斗争,从小就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感。二十一岁在山东起义,一年时间就组织了两千多人的抗金队伍,二十三岁就参加耿京领导的农民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接着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积极从事抗金斗争,并在有千军万马的敌营中活捉杀害耿京的叛徒张安国,率万余抗金义士南渡的辉煌业绩。“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绘声绘色的语言中正凝聚着作者当年“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沙场秋兵”的戎马生涯和“烽火扬州路”的豪迈威武、风流倜傥的身影。南归以来,恢复中原、为国效劳的衷心不变,一直积极发展生产、备战,对执掌大权想要北伐抗金的韩侂胄,寄予自己的期望,曾赋词歌颂说:“君不见,韩献子,晋将军。赵孤存。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为进行北伐辛弃疾从军事、财物和论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筹备,而且当时的外部形势对北伐也是极为有利的。韩侂胃先后起用了一大批主张抗金的有识之士,其中备受打击、屡贬斥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这样,辛弃疾实现理想,又有了新的希望。因此,他对韩侂胄进行北伐不但是积极支持的,而且迫切希望能够在北伐中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国效力。虽是六十四岁高龄的白发老人,可他不远万里,欣然去镇江赴任,成为当时恢复中原的期望,他没想到韩侂胄只想利用辛弃疾四朝元老的身份和主战的招牌而已。在北伐大计不能很好合作,而分道扬镳了。对韩侂胄的贪功冒进,草率用兵不能不忧心重重,又不能不以历史教训“元嘉草草”提出告诫,流露自己的隐忧,造成对北伐的反刺和讽喻,寓意深刻而又晓畅天成,词的结尾以廉颇自比更是自然贴切。既表现他老当益壮、临战思战的凌云壮志,又点明他南渡以来备受艰险、屡遭遇,同他的心情、身份都有一致之处,含义深远。辛弃疾曾满怀地先后向宋孝宗,丞相虞允文进呈论述抗金复国大计的《美芹十论》、《九议》,未被采纳,到了镇江抗金前沿要地又受权豪势要节制,以致被劾免职。思用而不受用,生活经验唤起了类似记忆,廉颇“披甲上马以示可用”矍铄形象不也焕发作者老当益壮的奕奕神采吗?古人与“我”浑然一体。这样回顾历史又紧紧关切个人处境,国家形势,有力地表明了中心,并且通过辛弃疾续用事,使词气象境界阔大,形成横扫六合,扫空万古的气势,“慷慨纵横,有不一世之概”此为辛词的最大特色。
其次,用事中展开对比,照应,使词意丰富曲折,感情深沉强烈,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上片面对眼前江山,浮想联翩,由“坐断东南,北御强敌,内固国本”的孙权,引出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宋开帝刘裕。他们都挽救危局,决不妥协投降,但两者相比,孙权仅靠“固守”为吴要,成就一番霸业,而刘裕则是“攻”,也就更具进取的精神,也就更成为辛弃疾热切向往,倍受钦佩的对象。下片用宋文帝刘义隆的史实“仓皇北顾”,导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建“佛狸神祠”,这样正反以对举,谁是谁非,何去何从,一目了然。特别曲折有趣的是宋武帝、宋文帝既是父与子的对比,又是胜与败的反衬。前者由京口入主中原,灭南燕、后秦,复洛阳、长安,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势不可当,“金戈马,气吞万里如虎。”后者误用庸人,痴想“封狼居胥”,冒失用兵,落得化台大败,北顾追兵,涕泪交流,仓皇失措,这样给人形成一种鲜明深刻的印象。
使典用事之中作者把古代历史史实与当前现实对比,荒凉的“斜阳草树”与雄壮的“金戈铁马”对比,四十三年前烽火扬州路和现在“佛狸祠下,一片神社鼓”的对比,作者青年时驰骋中原的往事和垂老时壮志未酬的处境的遭遇对比……乍然看来,上片所说的是两回事,仔细分析才发现,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整个意境、感情、气脉是那么地上下相撞接,完整贯通。
最后,典中套典,以典引典,以典讽今,含蓄蕴藉,感寄遥深,表达了一种难达之意,起到了一种隐喻效果,扩大了词的意境,词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的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其中的“封狼居胥”则是用汉朝霍去病,图建立“封狼居胥”那样的功业,在元嘉二十七年由于“草草”,遭致残败,落了个“仓皇北顾”狼狈败逃。结合时事,表达忧心:现在权豪势要韩侂胄用兵类似,南宋军队定会有同样的下场。果然,开喜二年,韩侂胄败绩,次年被诛。这里的讽喻、暗示、警戒,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远见卓识,寓意无疑是深刻的,隔一句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是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事,结合上文可见是由刘义隆典故引发而来。正因为有宋文帝“仓皇北顾”才致使北魏太武帝乘胜追击,直至瓜步山下,建行宫于山下,如今耳闻社日祭神的鼓声,目睹迎神赛会后乌鸦对祭品的啄食,一旦想起沦陷区人民正在遭受着深重的苦难,又怎能不痛心疾首?又怎能不对忘却被凌辱的耻辱和不思恢复中原的景况表示极大的愤恨?江北沦陷日久,再不迅速谋求恢复,大宋江山就会永归异族了,这样对南宋偏安、苟且朝廷进行了有力的讽刺,使词的意境得到了很好扩展。
这首词的使典用事,历来有了认为太多,如宋未词人岳珂著《柽史》批评该词“用事多”,这是不确当的。作为怀古词,不应涉及到众多的史实,除廉颇一事外,都是有关京口的史实与眼前的风光,这又与“京口怀古”一题应有的内容,所以本词的使事应该是辛弃疾的用心所在。另外,用典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连。这首词是以当时统治者批评,因为不可能正面直说,所以用典才是最好的办法,就艺术方法而论,作品思想内容许多史实,起到了巧妙的暗示、隐喻效果,有力的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把历史故事提炼成诗句用于词中,以此来影射时事,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多而不繁杂;新而不奇诡;含而不晦涩;巧而不做作。难怪明代杨慎在词品中称颂该词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中的地位是“为嫁轩词中第一”,无疑是颇有见地的评语。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第二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