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作文教师作文“下水”别呛到学生学术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赞:4309 浏览:97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写“下水文”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对教师成长和学生作文做人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当前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很好的利用“下水文”这一教学良方。鉴于此,教师应正确认识“下水文”的多种作用,在激发学生写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与学生学习生活经历的接轨,积累资料最大限度发挥好“下水文”的作用,而不要胡乱“下水”“呛”到学生。
关键词:“下水文”;作文教学;益处;问题;操作要领
“下水文”是语文教师非常熟悉的一个词语了,它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文汇报》发表的《教师下水》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如果“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写些其他的什么,必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并将之形象地称为“下水”。
毋庸置疑,教师作文“下水”确有很多益处,包括叶圣陶和苏霍姆林斯基在内的众多著名教育家以及语文教师都进行了“下水”实践,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从中受益匪浅。
对教师来说,既可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不断完善自我,更重要的是可以切身体会学生写作的甘苦,从而增强作文命题和写后指导的针对性。对学生来说,教师亲自“下水”与学生同“游”,有利于增强他们作文的好奇心和对命题的兴趣;也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其写作灵感。同时教师的身教也会给学生人格魅力的影响,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使学生从作文到做人都受到教师的良好熏染,甚至可以说会影响到学生一生。
实践证明,教师写“下水”作文是一种可以达到师生双赢的作文教学方式。
按理说在作文教学中“下水文”已经不是什么新鲜面孔,但对大多数的语文教师,恐怕未必就用得得心应手,一项对语文教师“下水文”的写作调查表明,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在作文教学中灵活运用“下水文”,并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更多的教师则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使“下水文”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从而使得教师作文“下水”呛到学生的状况时有发生。
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各种形式的检查,使教师没有时间好好写作“下水文”。
众所周知,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学科是内容最零散、任务最繁重的,单单批阅试卷就让很多教师吃不消。语文学科的发散性决定了教师备课的大容量,准备一篇课文就要翻阅大量相关资料,以期深刻钻研教材,同时还要根据课文仔细研究学生、授课方法等等。
影响语文教师写“下水文”的还有各种形式的检查。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对教师从备课到上课、作业的批改、试卷的利用等等都有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更不要说那些名目繁多的“无厘头”检查了。这也让教师忙于应付这些书面的“任务”而很难拿出时间去写“下水文”,即使有教师想好好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仓促间写成的“下水文”着实让学生受害不浅。
其次,对“下水文”教学的错误认识也让很多教师对它重视不够,影响了“下水文”的使用效果。
有些教师将“下水文”等同于范文,认为教师写的就是为学生示范的,学生要照这个标准、这个模式来写。于是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就将之处理成了范文的模仿,作文课成了“下水文”的仿作课。但由于教师的生活学习经历、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广度与学生大不同,导致教师的“下水文”对学生的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痒,挠不到痛处。教师写完了“下水文”,给学生读一遍,收到的是学生崇拜的或挑剔的眼光,但也仅此而已,对学生作文助益不大,甚至束缚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进而限制了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
也有一些教师应试功利化心理过强,觉得写“下水文”无用。他们认为拿一些程式化的段落让学生背诵,然后用到作文中,应试效果也不一定差。既然如此,何必花费大量精力去陪学生写什么“下水文”呢?即便写了,也只聊做参与,并不考虑对学生作文有多少的针对性、相关性,有些甚至会因为教师自身写作水平的不足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这些都让学生在教师的“下水”中“呛”得不轻。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对“下水文”我们该如何操作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操作“下水”作文时,应掌握以下要领。
从学校层面,要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环境,为教师作文“下水”创造良好的氛围。
运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大家团结协作提升语文教师备课的效果,从而避免很多无效重复性劳动,这已是很多学校的共识。而这又减轻了语文教师的备课负担,使他们能有更多的精力进行“下水”作文的创作。同时,从服务于教学的角度,学校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形式化检查,多给教师务实的空间,为教师作文教学创造良好的“下水”氛围。因为教师如果空闲时间太少,又“被各种计划总结之类的东西弄得越忙”,他们“无物可教的那一天就来得越快”(苏霍姆林斯基),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写出“下水文”。
从教师层面来看,首先端正对“下水文”的认识,明确写作目的。
“下水文”的作用是引领,是启迪,是警示。简单来说就是抛砖引玉,教师以自己的文章引导学生对文题进行发散性思考,让他们能从不同方面得到启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启发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学生内在写作的激发,而不单单停留在技巧性方面。
“下水文”并不完全等同于示范文,有些作文可以作为范文来用,如果教师觉得自己的“下水文”能给学生一定的示范意义,那么可以作此用;也有的是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来凑成的病文“集锦”, 以病文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作文中的问题有更加形象和深刻的理解,从而避免在自己的作文中再出现此类问题;更多的“下水文”则仅仅是起到引领作用,让学生从教师的“下水文”中得到一些启发,这些可能是思想方面的,也可能是写作方法方面的等等。因此教师在写作“下水文”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的,让自己写有所用,学生读有所获。
另外老生常谈的一点就是,作文是让学生有所想而有所发,那种为应试背诵大量成品半成品文的方式,对学生作文多少会有用处,但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别人的套路中渐行渐远而丢失了自我,这对学生的伤害是久远的,也偏离了作文的初衷。而“下水文”则是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写作,去发现自己表达自己。
其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控制写作深度。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并且这种认识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变化。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不可能同教师完全一样,尤其是年龄差距比较大的师生之间,这一点尤为明显,教师对生活的认识虽然不一定会高明到哪里去,但与学生比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下水文”写作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尤其在思想方面,控制好写作深度,否则,教师写出的“下水文”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就失去了“下水”的意义,甚至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失败感,或者让他们生硬地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618jyw.com
模仿不适合自己年龄的思想、语言,犹如给自己裹上一层硬壳,丧失了他们特有的天性,那就得不偿失了。
另外,广泛搜集材料,开拓写作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下水文”起到的是引领作用,而教师的文章也并不是最好的,哪怕是示范文。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就“下水文”的优劣有了明确认识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广泛搜集同题材的文章,尤其是名家名作。将之与教师的“下水文”比较,通过思考讨论,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下水文”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不单单停留在教师的“下水文”的水平上。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本着激发学生内在写作的原则,写好“下水文”,用好“下水文”,使之在学生的作文写作中发挥好引导作用,而不是胡乱“下水”,束缚和牵制了学生,使他们“呛水”甚至“溺水”。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