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移情移情现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意义

更新时间:2024-01-07 点赞:19179 浏览:835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移情”,是美的创造、美的欣赏活动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现象。移情是美感中情感和联想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音乐欣赏教育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移情现象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移情;情感;联想;作用
“移情”,是美的创造、美的欣赏活动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现象。在由自然景物所引起的美感意识活动中,本来没有感觉和感情的自然景物,反映在人的主观意识中,却好像具有了人的感觉、感情、意志和活动。这种现象就叫移情。移情现象实际上就是在反应自然景物时,在人的意识中所产生的一种“拟人化”现象。山水花草。鸟兽虫鱼,这些自然景物本无人性,当人怀着某种心情去看他们时,他们似乎又通了人性,有了感情、意志。比如,人在哀伤悲恸时,眼里的花草也“含愁带恨”,当异族入侵时,所见的山河成了“残山剩水”;人在愉快幸福的时候,则山欢水笑鸟语花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物之间有了情感交流,客观事物成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性格的象征。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这种情愫渗透到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学会体味音乐里的意境和美感。
在美的创造--文艺创作中,特别是在诗词歌赋中,移情现象表现得很突出,他是抒发情感、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618jyw.com
吐露心曲的普遍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友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宋 秦观《春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等,都移情于物,使之人格化,烘托气氛,抒发感情。
而在美的欣赏活动中,“移情”现象则更为普遍。在欣赏自然美时,当人置身于一个美不胜收的风景中时,欣赏者常会触景生情,移情景中,甚至达到忘我的境地。桂林山水甲天下,诗人贺敬之置身其中,完全被桂林“仙境”和“梦”境般美的山水所陶醉,才有“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的移情现象。

一、美感中的移情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在移情活动的产生中,类似联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移情现象中,审美主体方面的情绪和情感对于审美对象的反映所起的作用,必须通过对于审美对象的联想和想象来实现。这种情绪、情感、联想和想象的相互作用,表现在对自然景物的审美反映过程中,就成了移情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高兴时觉得花欢草笑,悲哀时感到云愁月惨,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都是在审美主体的情绪和情感作用下,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产生的特定的联想和想象的结果。但是,在美感活动中,想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非任何联想都可以在感情作用下产生移情现象。与移情现象关系密切的主要是相似联想。相似联想,在高级神经活动的生理基础上,是条件联系的泛华。自然对象在人的美感意识中之所以会产生移情现象,有许多就是由于自然对象的特征和人的感情、性格、活动存在着某种相似相近之处,他们在人脑中引起同一的条件反应,形成条件联系的泛化。这种以条件联系的泛化为基础的相似联想,在人的感情作用下最易于形成移情现象。例如,李白看到庐山瀑布后,由香炉峰高耸云天,瀑布悬空垂挂,飞流直下,忽如天落的壮美景象,产生与“银河”壮美相似的联想,与诗人自己豪放的审美理想相似的联想,于是情移景中,才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移情佳句。这样,自然事物的形象特征与人的感情、意志、活动在欣赏者的意识中完全融为一体,欣赏着便似乎直感到自然事物本身也有了感情和活动。
其次,对移情现象的产生具有最直接关系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内心情感”的联想,即情感对联想的支配作用。这种联想的突出特点是,受人的内心情感的支配,联想中表象的联系和推移主要以联想者的情绪和情感为,从而在联想中渗透着更为浓厚的感彩。在移情现象中,自然景物的特征之所以能和人的类似感情、性格活动相联系而形成联想和想象,主要是由于感情的推动作用。可见,情感是转移的基础,没有情感就无移情现象。同样,情不同赋予寄情的对象的情感色彩就不同。“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辛弃疾《水龙吟》)是一种移情,“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有是一种移情。山水,带着愁伤心情看,则凄凉。带着高兴心情,则兴高采烈。山水明月作为自然景物,本来不会有感情上的变化,但在不同审美主体的美感意识中,成了不同的移情对象就涂上了不同的感彩,这完全是由于审美主体情感不同所决定的。

二、移情在美的创造、美的欣赏中起的作用如何呢?

在审美活动中,情感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必然要有移情作用,也不是任何移情作用都与美感有关,但在美感意识中往往会有移情现象相伴随,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移情现象作为美感中感情作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发生在人的意识内部的心理过程,他不能改变客观的审美对象,创造自然美,却可以改变主体自身的审美感受,直接影响美的欣赏和艺术美的创造。在移情作用中,主体的感情活动和对象的形象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对象直接表现情感,情感寓于对象之中,这对于进行形象思维,形成主观和客观、情和景、个别和一般相统一的美的意境,对于创造比现实事物的美更为理想、更为强烈、更富有情趣的艺术美,都可以产生一定的作用。“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晓来谁染霜林醉,点滴是离人泪”。这些情意纤浓,情景交融,形象鲜明,意境隽永的诗句,作为美感中移情现象的凝结,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在艺术美的创造中,移情作为形象思维的方法,能使思想感情在形象中得到鲜明有力的体现,因而成为艺术体现和传达思想感情常用的手法。如杜牧的“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借逆风挺立的绿荷,寄寓作者屡遭挫折却不愿与世俗苟合的品格。还如陈毅同志《冬夜杂咏?清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用移情手法,赋予青松以人的意志,从而借松言志,歌颂革命者在严峻环境中的高贵品质和斗争精神,以抒发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烈情怀。由此可见,在形象思维活动中,移情对于形象地表达思想情感实在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