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堂分组教学方式研究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19777 浏览:852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任务驱动”、“主题活动”、“合作探究”等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也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常态模式。在种种教学方式中,一种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也时常出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这就是分组教学模式。

一、现代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一个班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不平衡,这种情况在初中、高中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差别逐步明显。因此,信息技术分组教学常常是在班级授课制的框架下,通过分组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机利用学生个体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进行合作学习,促进组内、组间的差异个体共同学习,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的。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典型分组策略

信息技术课堂的分组教学中,分组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是按学生上机的机房座位就近划分小组的区域分组形式;也有按学生知识和能力差别进行的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还有随机分组等等,但最为典型的分组方式是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为了实践各种分组效果的不同,我在所教班级中进行了不同分组方式的教学尝试,总结了各种分组方式的优势和缺陷。

1.同质分组策略

在同质分组策略中,把信息处理能力和知识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目的是为了便于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小组进行教学。为了解决新生的层次差异过大的问题,有些老师曾尝试利用这种方法,将学生分成A、B班,分别展开教学。经过实验发现,这种依据同质原则进行分组的方式,组内差异很小,而组间差异大,这种特点也决定了其典型的优缺点。
同质分组优点主要是:(1)组内学生的水平接近,便于开展教学;(2)组间学生的水平差异大,可以方便的对不同层次的组实行差别化教学。
同质分组缺点主要是:(1)组间差异使学生的自我评价失衡。分组给学生贴上了“有色”标签,高等级组中信息技能强的学生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产生骄傲情绪;低等级组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水平较低,则往往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有自卑心理,甚至因此而丧失学习的信心。(2)组间学生处世心态的变化。分到高等级组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感,瞧不起而不愿和低等级组学生打交道;反过来,会造成低等级组学生逐渐对高等级组的学生产生仇视心理。这种情况最终会造成学生缺乏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合作精神。

2.异质分组策略

在异质分组策略中,把信息处理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以好带弱。这种分组策略非常适合合作探究学习,会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优点:
(1)容易实现互助互帮的合作学习氛围。一般说来,在异质小组里,优秀学生大多是小组长,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往往会自觉地帮助组内较弱同学,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同时,“小老师”也解决了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多,上机个别辅导时间不充分的矛盾。
(2)容易出现多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在异质小组里,由于学生质的差异,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常常会出现多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在多视角的学习、讨论中,各种思想得到了交换,各种思维方式得到了展现,大家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渐丰富了起来。
(3)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升。异质分组中的后进生容易获得“小老师”的帮助,更快的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巧和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学习水平提升很快;而优等生在小组里会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同时在指导帮助的过程中,也进一步优化方法、完善思维,使知识系统化,从而成绩更优异。

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分组策略优化

通过上面详细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发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分组采用异质分组是一种比较实用而有效的分组策略。但异质分组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为了进一步促进分组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挥作用,在分组策略上要对分组教学的全过程实行优化,经过实际教学的探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组教学的前期规划

首先要确定分组的原则,是采用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或者其他分组方式,是长期相对固定的分组还是临时的分组。
接着要确定小组相关学习或探究任务,这些任务是教师指定还是在教师提示下的小组讨论确定;组间任务相同源于:党校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还是不同;组内如何结合小组任务进行分工,确定组员任务等。
还要考虑选择何种模式展开分组教学。是采用“头脑风暴”式的逻辑思维讨论,还是模拟课题式完整作品制作,是同伴互助式的交流过程,还是角色扮演式情景教学。
最后还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分组教学形成有效反馈。
规划的内容必须涵盖到分组教学的整个过程,必须细致而周详,要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案设计,使分组教学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分组教学的优势。

2.学生质的控制

分组教学中,无论是采用同质或异质分组,学生的质如何确定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分组的执行者往往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一般在分组之前,教师应对全班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充分的了解与分析,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情况,计算机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他们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怎样。了解的方法可采用谈话法、调查法、问卷法、检测法等多种形式,做好这些前期工作,可以使学生的组合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有利于后期分组教学的开展。

3.再分组策略

这里所说的再分组策略和上面提到的长期分组的动态调整是不同的,这是结合教学任务的有机的动态分组方式。在教学过程,我曾使用过两种再分组策略:
一是针对某部分平行教学知识点比较多,且难度不大的情况。比如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文字格式和段落格式设置教学中,将相关的零散知识点分成n组(4~6组),学生也分成相同的组数,每组同学先学习其中一组知识点,熟练后,每组中推出本组相对优秀的组员,交换到其他组中去。这样,交换后的每组中,就都有了本组原来未学过的其他知识点的“小专家”,由这些“小专家”展开新知识点的辅导学习。这些交换的学生,并入新组中,参加最后老师对小组综合任务的检测评价。
还有一种方式也是老师先将教学知识点分成n组,每组组内学生各自独立选择某一部分知识点进行自学,然后,各组学习相同部分知识点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这部分知识点的“专家组”,对这部分知识点进行研讨、提高、深化。研讨完后,学生都回到原来各自小组,轮流把自己学习的知识点和同伴讲解交流,再接受老师对小组的检测评价。

4.分组教学的评价

在任何形式的教学过程中,评价都是至关重要的。评价是信息技术分组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为了使小组合作中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和谐,应围绕相关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分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分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而学生则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者和“任务”互动。信息技术课堂的分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主动的信息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学习态度,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及创新品质,为他们今后适应信息社会的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