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文言文让学生喜欢文言文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30 点赞:26010 浏览:1188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由于语言习惯的差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反感学习文言文。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兴趣
总听学生说什么听不懂语文也能听懂,毕竟是中国话嘛!可每当我们开始文言文教学时,就会听到很多学生说听不懂,甚至有人说它是“第二外语”!而我们作为教师,也感觉到教学文言文的难度很大!尤其是教学对象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时,更是觉得无从下手。让学生从鉴赏的角度来学吧,他们可能连文章讲什么都看不懂;一字一句的解释吧,老师讲得累,学生听着也烦,而我们自己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也深感只有经过自己消化的知识印象才会深刻。于是就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究竟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呢?

1.增强教师的古文素养。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语文课堂,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很多时候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和语文老师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缺乏深厚的古文素养,教学中不能旁征博引,只是枯燥的照本宣科,致使学生对古文的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因此,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积累。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作为语文教师应博览群书,广泛摄取,以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若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求学生会背诵的,老师一定要会背,对大学里学过的一些名篇要注意复习,不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来的知识就会淡忘。同时,对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618jyw.com
历代著名文学家和中国文学史有一个较明晰的印象比如说到宋代文学,就应知道西昆派和诗新运动,宋代诗词中有影响的人物如苏轼、李清照、陆游及他们的思想和重要著作、语言风格等。
教师应该学而不厌,对语音、文字、训诂、语法、古代文化的知识,要通过学习逐步达到系统化,遇到问题勤查工具书,必要时就教于专家,不仅要知道流,还要知道源。只有如此,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才能深入浅出,将语文课上活,才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之所以将这个观点放在第一位,并不是想教会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只是想提醒教师们注意:学生的兴趣和我们的积累密切相关。一个只能浮于文字表面泛泛而谈的老师,又怎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两条“目标”: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真正投入到了文言文的学习中,文言文的教学才算达到目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症结所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曾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1 始终将文言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很多学生有一种思维定式:文言文里阐述的都是古人故事,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了。其实不然,文言文中阐述的很多思想精粹都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在讲到《寡人之于国也》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时,我就将其与今天的生态保护联系在了一起。而孟子倡导的“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社会标准,不也是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要求吗?
再如,温家宝总理每年在发言时都会引用很多古典诗词,如今年引用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和“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这三句分别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元张养浩《庙堂忠告》、《孟子·滕文公下》。每次类似的引用我都会关注,然后为学生摘录下来,既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其实古人离我们并不遥远。
将文言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文言文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学习一定是有益的。

2.2 巧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高中文言文教学如果仅局限于对字、词、句的解析,那么一篇课文讲完,学生就会索然无味了,文言文课堂只有超越语言的障碍,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才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兴趣投身于文言文学习中。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我会让学生关注:秦、晋两国围郑,为何烛之武选择劝说秦君,而不去劝说晋军?此问题一出,学生马上会感兴趣。而此时,我再插入对秦穆公和晋文公两人的介绍,定能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积累。
在《鸿门宴》一课中,可供讨论的问题就更多了,如,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而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对此你有何看法?再如,文中哪些地方已经暴露出了相遇必败的端倪?这样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中我欣喜地看到他们对课文中人物作出的理性思考和评价。
在《过秦论》中,我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强大的九国联盟却惨败于秦国?有的学生给出的答案很有深度:九个国家九条心,容易各个击破。由此可见,启发性的问题无论对学生的思维还是学习兴趣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2.3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过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既可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可感性、生动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曹操《短歌行》的讲解中,我就让学生观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与此有关的片段,这样学生对此景,此境,此情,就可以有更直观的了解。
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我又让学生观看了电影《刺秦》中的片段。这种直接性的感官刺激,可以使学生能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学习中,不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定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2.4 循序渐进,保护学生积极性。

我们不可否认,由于语言环境的差异,我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作为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护,让学生不惧怕学习文言文是喜欢文言文的前提条件。
从高一第一篇文言课文开始,我们就会交给学生什么是宾语前置,什么是状语后置等等。可我们会发现,到高一结束,仍有学生搞不清文言特殊句式有哪些,甚至还有学生会说出“宾语后置”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名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抱怨?指责?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如果我们能够复习,更新,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掌握知识,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
文言文的学习历来是学位生学习中的难点,但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那我们一定能够克服这个难关。
收稿日期:2013-08-2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