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维多维体验促成数学概念建立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4823 浏览:141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中,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因此,抓好概念课教学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这次我们数学教研组就是围绕“如何开展概念课教学”开展研究.
【关键词】 多维体验;数学概念

一、问题提出

我们选择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克和千克”. 教学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这节课比较难上.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缺乏认识. 二是学生的体验活动多停留于表面.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关注则较少. 三是教学用具的准备比较繁琐. 教学计量单位的课往往需要大量的教学具,给教学准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为此,我们让每名学生都做了课前调查,以了解学生在学习“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之前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储备,发现学生的“质量观念”的现状,为学习“克和千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

二、课前调查的目的

1. 在具体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品质量的关注.

2.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

三、实践过程与分析

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① 数学概念的引入. 引入概念,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② 数学概念的形成. 通过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理解和明确概念;③ 数学概念的巩固. 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 所以我们也是围绕这三个环节,并基于学生的认识来设计教学,帮助孩子们建构概念.

1. 直观认识概念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着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意义,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多维度的体验

让学生先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1克有多重,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基础,又让学生经历从迷惑到顿悟的过程. 然后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称一称的数学活动,了解1克有多重,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观念.

3. 返回生活应用

给学生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让学生经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 再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思考与建议

1. 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克和千克”这个内容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有意识地把学习延伸到课前. 课前,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 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概念是有效的. 课后如果再适当地引导学生写一篇有关克和千克的数学日记,可能会更好地巩固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观念的建立和唤醒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2. 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本节课通过激励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质量观念,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了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课堂上有多次的体验活动,如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数学知识不是由老师教的,而是学生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质量观念,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3. 在数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数感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建立了1克的观念后,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的学具盒里还有哪些物品大约是1克重的?想一想10个这样的小圆片(用质量差不多的小圆片代替2分硬币)该有多重呢?我们的学具盒又该有多重呢?这些都不是瞎猜的,而是一个数学推理和想象的过程. 学生经历了推理、猜测、验证、判断等心智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

4. 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要即时进行评价

在“估一估,称一称”中设计了测量完一名学生的体重,估另一名学生的体重. 其中有学生估2千克,这时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个生成的资源即时作出评价“不可能”,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不可能?”这样,相信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1千克的质量观摘自:写论文www.618jyw.com
念和原型,并为后面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克和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孙钰红.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困惑、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师,2011(1-2):119-124.
刘加霞,易玫.读懂学生的经验、直觉与逻辑:以“角的度量”的学前调研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11(1-2):42-5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