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暴露语言训练中暴露学生思维对策小结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5460 浏览:15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追本溯源——倒摄暴露

《山谷中的谜底》一文,讲述了两位旅行者看到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山谷中的奇异自然现象后,得到了人生启发的故事。
在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质疑:为什么东坡雪大使其他树丧失了生机,而雪松却安然无恙?
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谜底是什么?
(1)指名读在第三自然段找到的写“谜底”的句子,课件相继出示:
“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自由朗读这句话,想想:这个谜底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山谷有了这个难解之谜的?找找哪些关键词能够解释其中的原因。
——引导学生找出“雪大”和“雪小”、“压断了”和“压不断”等表面现象解释的谜底。
(2)再深入探究:为什么同是一个山谷,会存在“东坡雪大,西坡雪小”的奇异现象?
——指导学生理解“特殊的风向”:
在黑板上用箭头标出山谷中的“风向”,懂得造成“东坡雪大,西坡雪小”的地理成因。
通过学生辩论,得出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以求反弹的机会!雪松不是弱者,相反雪松是强者,更是智者!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反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就是雪松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以生存的原因,就是山谷中的谜底。
在追本溯源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暴露,临场表现出来的睿智使我震撼。的确,只有让学生在追本溯源中反复地阅读,不断揣摩、推敲和品味语言文字,并加以辩论,他们才会对文本有深刻的、独特的感受。

二、水到渠成——比较暴露

教材中对比的例子不在少数,有些问题一下子提出来,学生很难一下子找到突破口,这就要靠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段落之间、前后之间的必然联系与不同,这种比较实质上也就是化作切实可行的“小步子”,让其思维暴露。
《最佳的路径》这篇讲读课文用平白朴素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将文章的第二、三段作为学习的重点,着力指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讨论交流,通过让学生找出农民们和老太太卖葡萄的句子,将他们两者不同的方法做比较,我让学生转换角色:如果你刚好路过这里,你愿意买谁的葡萄?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采这些葡萄?为什么不多采一些呢?你为什么会觉得特别甜呢?从而了解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好,进而发现葡萄园主卖葡萄的办法和格罗培斯路径设计方案之间的联系,理解“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句话的意思就水到渠成了。

三、各抒己见——碰撞暴露。

在语文教学中,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教师要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促使学生各抒己见,在思维碰撞中得到语言感悟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例如教《跳水》一课时,我抓住“所有人全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一句话,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谈谈“默默”这一词语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第一个学生说:“默默,就是不说话,不出声。这里指人们一声不响地看着孩子,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应该说这位学生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了“默默”这个词语的意思,可以作结论了。但为了开发学生的灵性,我不加评价,又问:“还有不同意见吗?”于是小手渐渐举起,有的同学说:“默默这个词语与上文‘全部吓呆了’相呼应,是对吓呆了的具体描绘”;有的同学说:“人们预感到悲剧快要发生,心情沉重,因而默默无言”;还有的同学说:“这里默默,表示众人束手无策,从中衬托出船长果断、机智,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室里非常安静,同学们听得很投入,我也向他们连连点头,竖起了大拇指说:“你们从不同的角度悟出了新的认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语言准确流畅。”其实,学生在倾听别人意见时,他的思维也在接受碰撞。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当这种碰撞来自同学时,他们的思考会更深入,思维会更开阔。
通过这样的“碰撞”,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默默”和“语言”表现形式的顿悟,训练了他们自觉联想和快速转化的能力。

四、亡羊补牢——救失暴露

教师在匡谬救失时,要重视展现思维过程,抓住这些失误和偏差进行剖析,不仅能补救,而且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暴露。
例如教学:在一次公开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我围绕中心句“他的工作是多么劳苦,生活是多么简朴!”组织教学:问:“哪些地方反映总理生活简朴、工作时间长?”学生答道:“公鸡叫明了。”我在板书时,不小心把“叫明”一词写成了“叫鸣”,学生说:“老师你写错了。”我一看,果真写错了,我犹豫一下,突然灵光闪现趁势说:“‘叫明‘和’叫鸣’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热议开了:公鸡“叫鸣”不一定指天亮,有时半夜三更它也能叫,而“叫明”一定是指天亮了,恰恰更能说明总理工作时间长。这时,我顺势把“鸣”改成“明”,听课的老师都鼓起掌来。

五、能言善辩——讨论暴露

当学生解题出现多个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过早的对错答复,而要引导学生进行一番讨论、交流,这样会把学生肤浅、模糊的认识变得深刻、清楚一些。
课堂不应该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应该是开发学生灵性的重要乐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情境,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转换角色,大胆地说,从而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发学生的灵性,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例如教完《猴子种果树》一文后,我说:“这只猴子做事没有耐心,巴不得今天种下果树,明天就能吃到果子,所以盲目听信别人的话,拔了又种,种了又拔,结果什么树也没种成。同学们,如果你是这只猴子,你会怎么做呢?”这一角色的转换,给学生创设了表达的情境,提供了口语交际的乐园,学生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闪现了,于是一个个充满,充满灵性的表达争先恐后。有的同学说:“如果我是这只猴子,我会种一棵桃树。因为我喜欢吃桃子,桃树虽然三年才能结果,可我有耐心。在这三年里,我要经常给桃树浇水、施肥、捉虫,让它健康成长。三年后我一定能吃到又大又红的桃子。”有的同学说:“如果我是这只猴子,我会种一棵樱桃树。因为人都说樱桃好吃树难栽,我不相信。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要做一个有心人,一定要把樱桃树种成,让它开花结果。”有的同学说:“如果我是这只猴子,我会种一棵梨树。因为我听说吃梨子和熬的汤水能治咳嗽,我奶奶年纪大了,经常咳嗽,我要把奶奶的咳嗽治好,所以我要种梨树。”
由此可见,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灵感与智慧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灵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恰当、适时地让学生“转换角色”,给他们创设表达的情境,提供口语交际的乐园,培养他们敢想、敢说、敢为的品质,学生一定会越学越聪明。

六、借题发挥——延伸暴露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有这样的现象:题目做完了,但思维过程还没完,教师若能抓住这种机会,在延伸处促其思维暴露,也是很有训练价值的。
问题设计的落脚点并不是在问题的答案上,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指导学生积极地读书、思考、感悟、表达。所以“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教学中,就“你认为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的一个神?”这个问题,学生可以从他发现人类吃的是生食物,生活在黑暗中,说他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神;可以从他躲在太阳神经过的地方,用茴香树的枝条偷取火种,说他是机智勇敢的神;可以从他被绑在高加索山上,遭受猛禽啄胸的痛苦,经历烈日暴雨的折磨,仍不后悔,说他是坚强不屈的神;可以从他为了使人类得到光明,冒着生命危险,前去盗火,说他是令人崇敬的神……学生对课文的不同内容感兴趣,就会有不同的见解;即使对同一内容、同一词句,由于角度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学生产生的情感、得出的答案也会不同。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摘自:毕业论文的格式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