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小学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特点分析要求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7908 浏览:24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上,师生对话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反思与体悟,突显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良好的师生对话可以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精神的体现。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上师生对话的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师生对话 特征分析
1672-1578(2013)06-0216-02
1 小学课堂师生对话现状分析
一方面,小学数学课堂对话内容过于形式化,很多数学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均缺少实质性内容,比如老师发问学生一呼百应;“同学们,老师今天所讲的内容听懂了吗?”学生再齐口回答:“听懂了。”老师再接着问一句:“还有其它问题吗?”学生再共同回答:“没有!”这种“口号”式对话形式根本无法达到师生对话的根本目的。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为了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会对课堂师生对话进行特殊“包装”,这些形式化的课堂师生对话连启迪学生思维的效果都达不到,就更谈不上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对话形式过于单一,要么在课堂中老师占据对话的绝对主导地位,要么就是少数优等生占用了课堂师生对话的绝大多数机会,普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机会甚少。
这种课堂师生对话现状不仅会压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得不到应有尊重,他们无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缺少对话与沟通的数学课堂,必然是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师生对话的无效性与形式化,导致学生无法向老师反馈真实的学习情况,而老师一味闭门造车对学生的学习越来越缺乏了解,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必须遵循的原则
首先,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与传统数学课堂中“师尊生卑”的教学理念不同,新课程改革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的师生对话要遵循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原则。老师的权威性仅体现在其知内储备量更多、生活经验更丰富、人格更完善等方面,而课堂学习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因此要尝试以一个小学生的立场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特别是针对学生的问题,要多采用鼓励性、引导性的语言;此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提问方法,在照顾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同时,又能够引导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其次,师生对话要遵循准确性原则,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的学科,而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不仅是其知识水平及其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更是会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数学课堂语言要求准确、简洁、精练,而老师本身要保持清晰的思路,才能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学习“数位”相关知认时,如果说“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就不够准确;再比如教学“位置”时,不能简单地说“豆豆在左边,或者果果在前面”的话,学生容易产生歧义,而是要明确说明“豆豆在果果左边”,否则老师的语言错误会将学生思维引入误区,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失败。
最后,直观性原则。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其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通常主要通过直观的认知而获得知识,而数学中很多概念、公式的描述均比较抽象,因此老师要将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采用直观的语言描述出来,才能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学习图形面积计算,就可以借助具体图形进行表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3 构建和谐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方式

3.1老师“善问”,实现师生对话的本质目的

课堂教学过程,很多学生表面上看似已经理解了知识点,但是在做练习题时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必须要通过师生对话才能反馈出来,因此要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老师就必须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看起来“没问题”背后的“真问题”。其实在课堂上,小学生脑海中所浮现的是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问题,因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几乎还是空白,当遇到一件新鲜事物时所产生的想法也与成年人大相径庭,而这种奇怪的想法加以合理引导,即可形成其创新能力。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抓住学生问题的实质,为学生及时、合理的解决问题,前提就是与学生保持平等,“俯下身”倾听学生的讲述,研究学生真正的问题。
当然,老师不仅要“肯问”,还要“会问”,即抓住教学重点内容与核心问题向学生提问,以保证问题的有效性。比如在学习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课程中,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美羊羊装修房子需要铺地砖,现在所有样品都在这里,你都认识哪几种?”;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这几种图案有什么不同?”“正方形有几条边?”“长方形有几条边?”学生发现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均有四条边,即可引出四边形的概念。老师善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老师善问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到答“问”的过程中与老师产生的交流的乐趣,从而实现问题向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这才是师生对话的目的。

3.2通过师生对话营造一个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因此,老师要通过和谐、平等、有效的师生对话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动手合作、探索实践的学习氛围,通过具体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其勇于表达,与同学共同交流学习心得。这个过程中,老师充当指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选择学生中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及意见展开讨论,师生共同分析问题答案。比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关知识点时,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数十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课堂上直源于:论文格式排版www.618jyw.com
接出示本节课所学内容:求长方体的体积。由于学生已进行课前预习,因此知道长方体体积=长*宽*高,但是他们仅知道体积计算公式的“表”而不知“里”,即对公式的掌握还停留在简单套用的层面,因此老师要深入挖掘教学中可能的生长点,关注求解结果的过程对学生的启发与影响,带领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进行验证:要求将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积木摆成长方体,然后计算正方体的数量,学生动手操作,并随时向老师汇报相关数据,老师则用板书将数据记录下来,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长方体共有几层?最下面一层有几排?每排又包括几个?这种老师问、学生答的师生交流,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长、宽。

3.3建立多维度、开放式的评价机制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效果进行了解,学生通过练习、提问、回答问题等向老师反馈自身的学习情况,老师再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修正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评价过程中,老师不能单纯地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比如考试分数,而是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充分关注,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真实水平,并考核其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及态度,帮助其建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评价的方式有多种,比如考试、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但是任何一种评价方式均不如师生之间的交流来的更直接、有效、客观,在老师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语气神态判断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发现其是否存在畏难情绪等,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激发其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查艳.呵护童心,快乐交际--关于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对话的分析[J]. 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3(2):167.
韩国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堂对话的案例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3(8):147.
[3]刘丹.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策略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3):214.
[4]祁建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J].上海教育科研,2010(4):87-88.
[5]苏春景,孙晓莎.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病态对话”现象及其消解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11(11):26-31.
[6]张化万,孙照保.和宽容、课堂和生活、细化和简化——小学作文教学对话[J].中国教师,2010(2):12-13.
[7]张剑.让课堂因对话而充满活力——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1(22):29.
[8]张霞.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对数学课堂对话的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3):104-10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