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制度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同行评议制度学位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9858 浏览:365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文章基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同行评议制度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同行评议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源于:毕业生论文www.618jyw.com
,并为完善和改进同行评议制度提出了建议,以期使同行评议制度真正能够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同行评议制度 新制度主义
同行评议制度,是国际上高等教育界普遍采用的学术评价体系。研究者认为,同行评议是由学术专业的同行们对相同学术领域中其他成员的研究发现或学术文章进行评价,进而分配声望和荣誉、支持研究的基金和资助、终身学术职位、学术团体会员资格、在权威出版物发表成果的机会等稀缺资源的制度规则。同行评议制度,是学术自治传统下获得学术共同体广泛接受的一项制度安排。这项制度虽然起源于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但在民国时期就曾引入我国,后又经历了断裂。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同行评议制度又重新被引入高校的管理实践中,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学校组织评估、学科评估、职称晋升、学术成果鉴定和学位审批等很多方面。
但此项制度重建的时间不长,在本土可借鉴的实施经验有限,加上我国特有的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影响,所以,我国高教界的同行评议制度还很不完善,需要更多经验和研究支持。本文基于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对高校同行评议制度建设的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完善同行评议制度提出建议,使同行评议制度真正能够发挥其对学术共同体建设和提高学术科学研究质量的重要作用。
新制度主义对制度的认识
旧制度主义把制度视为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既定环境条件,本质上是人类功能行为的产物。例如,迪尔凯姆认为,制度是围绕某种社会功能的实现而产生的社会行为规范在某个领域内的集结和体系化。而新制度主义则将制度视为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因之一,且具有自主性,通过相应的设计,制度经由个体的偏好和自我身份的认同而影响集体或个体的行为,包括行为的目标和结果。因而,制度不仅仅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并自发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且制度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设计,用以引导或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控制人们的行为结果。所以,豪尔与泰勒将制度界定为嵌入政体或政治经济组织结构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 规则、规范和惯例。[3]
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制度对人类行为的规范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事先设计的理性制度,已经大大超越了自发性制度的生长速度。为了让我们所选择的制度能够切实达到预定的设计目标,实现对社会行为更好的组织与控制,对制度问题的研究也成为社会科学各领域学者关注的热点。马奇、奥尔森认为制度是社会组织的约束力量,不仅包括正式规则、程序和规范,还包括为人的行动提供 “意义框架” 的象征系统、认知模式和道德模板,即习俗、角色、信仰、 文化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4]斯科特将制度概括为:是由符号性要素、社会活动和物质资源构成的持久社会结构,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5]
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倾向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界度,认为制度不仅体现在法令层面,更体现在认知层面。制度产生的根本机制是社会的文化认知, 即 “普遍的符号体系”和“共同意义”的构建。[6]下表是新制度主义学者所概括出的制度构成三大基础要素:
除了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外,新制度主义还将文化—认知要素纳入制度的构成要素中。在这些构成要素中,由于规制性要素的基础是法律、法规和惯例,易于设计、安排或更改,处于制度的表层。而文化认知作为社会历史的沉淀物,通过共同的信念、理解获得广泛认可,则位于制度的最深层次。[7]在完善的制度系统中,三个基础要素往往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并促进组织有序稳定地运行。
上述的研究发现,不仅推进了制度研究的理论发展,同时也在各种社会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高等教育活动领域也不例外。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看,高校中所实施的同行评议制度,就是其外在的规章性制度、学者们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还有学者们对教育和学术理念认同三重因素共存且相互影响的过程。
同行评议的新制度主义特征
依照斯科特对制度要素的概括,我国高校目前实施的同行评议制度,并不完全与其对制度要素的概括相符,但在基础框架和运行机制这两个最为重要的维度,我们还是能够清楚地看到新制度主义特征。

(一)同行评议制度的构成要素

1.同行评议的规制性要素

新制度主义将制度的构成要素划分为三大类,其中的规制性要素包括法律、政策、规章制度等,通过强制性机制来约束、调节人们的行为。制度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互动的稳定性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增强活动的预见性和有序性。高等教育同其他社会活动领域一样,也需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和稳定的活动秩序,强制性的约束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同行评议制度中的规制性要素,则主要表现为保证同行评议实施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例如,我国目前的学位审批、职称晋升、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博士后流动站的审批和日常评估,教育部和省级人文社会学科优秀成果奖、各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评审,各学科内一些学术荣誉的评定,委托课题之外的各类基金项目、规划课题的立项,都是在国家和教育部相关条例、规定的基础上,以同行评审的形式,来执行政府规定标准和程序。这些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则条例,使得我国的同行评议制度具有很强的规制性特征,对评议所涉及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2.同行评议的规范性要素

在学术共同体成员长期的互动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对于适当行为的判断标准,并转化为共同体成员对自身行动是非的判断标准和行动,通过对参与者进行约束性期待,以使他们能够承担处于道德义务相应的社会责任。所以,社会学者更关注制度的规范性要素,认为制度是为社会生活提供道德框架的准则结构。[8]这些框架就是制度规范性的根源,也是同行评价制度体现自律型规范性的基础。 源于: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一)完善同行评议的制度设计,使得活动开展和参与者的行为有据可依

要对同行评议的程序进行严密的制度设计,包括对评审专家选择的标准是什么、选择的原则是什么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设计。例如,项目评审是要建立双盲的评审制度还是建立公开透明化的制度还需要经过考证。另外,也可以考虑建立评审的反馈制度和学者对于项目评审意见和结果的申辩制度等。所有这些制度设计都是为了保证同行评议活动能够很好地开展,同时也是给同行评议的参与者们一个行动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评审专家和学者们都可以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得学术研究和成果能够获得公正的评审和评判。

(二)加强立法保障和制度建设,保证同行评议制度中学术权力的话语权

现实执行过程中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参与会使学术权力受到损害,因此在完善同行评议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防止这两种权力的干扰。第一,要通过相关立法保证高校独立自主的权力空间,排除政治权力对同行评议制度的影响。第二,在高校内部也要建设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保证在同行评议的实施过程中行政人员只是组织者和服务者,学者才是同行评议制度的发言人,将行政人员、评审专家和被评价者三方分离开来,使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交集是在制度的设计下,而并非人为可以去操作控制的。例如,被评价者所提交的作品由一批行政人员负责审核后,再去除被评价者个人相关信息后交给另一批行政人员,由这批行政人员交予专家进行评议,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挤压行政权力干预评议过程的空间,使行政权力只扮演服务的角色。

(三)从学术共同体的建立着手,强化学者们的文化认同,巩固学术权力

同行评议制度本质上是建立在学者对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的认同上,评审专家都应以知识真理为最高评判价值。那么在对同行评议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也不能够忽视在文化—认知层面对该制度的建设。因此,只有建立学术共同体,在该群体及其活动中强调对于知识至上的价值观的认同,使得学者们在学术共同体中巩固知识性的、专业性的文化认同,才能使得学者们由内而外地在制度的框架下进行行动,同时巩固了学术权力在同行评议制度中的话语权。而这些都是在为同行评议制度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维持同行评议制度稳定的深层保障。
参考文献:
米歇尔· 拉蒙特著,孟凡礼、 唐磊译.教授们怎么想—在神秘的学术评判体系内[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1.1-2.

朱其训,缪榕楠.高等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视角[J].高教探索,2007,(4).
[3]薛晓源,陈家刚.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96.
[4]童蕊.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学科文化冲突分析—基于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
[5][9][美]W·理查德·斯科特著,姚伟、王黎芳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

6、65-67.

[6]罗燕.教育的新制度主义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理论和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12).
[7][8][美]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著,高俊山译.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摘自:学士论文www.618jyw.com
44-245.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于 洋]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