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研究进展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理由进展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34510 浏览:1579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长期以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这一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并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本文对国内关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要概括,主要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产生的原因、影响、国家相关政策和部分省市的积极措施以及减负对策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小学生 课业负担 研究
1674-4810(2013)01-0085-02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以及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针对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出台了各种文件和讨论政策,国内关于研究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文献也较丰富,本人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研究作了简要的概括,就其研究的问题和切入点加以归纳,发现目前的研究和相关讨论政策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产生的原因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学者们认为引起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1.社会层面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引发对高学历的追求,认为高学历有较好的就业机会,为了孩子能出人头地,于是不惜代价迫使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为所谓的人才,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有的学者则认为当前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情结是导致课业负担过重的关键因素,由于在社会中的晋级、就业、落户等许多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都与文凭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从而使得人们认可教育的功利性。
2.学校层面
梁天利曾指出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是教育内容和学生能力的问题,而是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造成的。他提出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之间合作不够,互相之间抢占学生自修时间,布置作业互相攀比,自己的优秀资源不愿意和其他教师共享,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程其云则指出,当前教学压力主要来自教育部门,考试作为我国教育评价中的重要环节,各级教育部门将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与教师的晋级、评聘甚至奖金挂钩,导致教师间的恶性竞争,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家庭因素
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容易产生不当的教育方法,也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通常期望与阶级文化有相关性,中外皆然。而现代家庭中由于子女较少,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较高,这似乎与阶级的层级呈现出负相关性,即阶层越低越容易对子女有越高的期望。但低阶层民众同时对相关的科学教育思想和方法知之甚少,只会盲目给子女加重学习负担。此外,家长的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4.学生自身因素
对于正常青少年学生来说,学习感受不到太多的乐趣,只不过是由于教师的责骂、升学的压力以及父母的期望而学习。在这些过重的枷锁下,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反而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恶,使得他们对学习产生更加强烈的抵触情绪,进而学习逐渐成为一种负担。另外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这也是导致课业负担加重的原因之一。
二 课业负担过重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1.课业负担过重对青少年身体的影响
根据1999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中小学近视率为22.78%,初中生为55.2%,高中生为79.34%;农村小学男生为11.6%,女生为64%,初中男生为35.5%,女生为44.6%,高中男生为11.6%,女生为64%。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身体素质下降,患神经衰弱、脊柱弯曲、近视的学生逐年增加。肖燕指出,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家长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迫学生发挥其潜能,使他们的生理、心理负担都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状态下。主要表现为中学生的体质下降、中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和妨碍了中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源于:初中英语论文www.618jyw.com
 2.课业负担过重对青少年心理状态的影响
廖宅光指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同时,他们的心理常处于十分不平衡的状态,通过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后使青少年发生心理卫生问题。繁重的学习任务更加剧了青少年的心理负担,使那些心理脆弱的中小学生可能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神经衰弱、反应较迟钝等神经功能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或成为精神病患者。
3.课业负担过重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邓志祥指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仅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影响了师生关系和师长关系,并加重了家长负担,损害了教育的形象以及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高杰提出,中小学生已经认同了繁重的学习生活。很多中学生尽管身心疲惫,但仍非常努力地学习,他们竟然不认为负担有多重,他们担心的是自己不努力学习,以后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压力,或者是担心父母过得辛苦,在困境中他们易产生消极避世的想法。
总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效率和家庭关系等,并为社会发展带来严重阻碍。
三 国家相关政策研究和部分省市积极措施
1.国家相关政策研究
近年来,教育部门多次公开谈论减负问题,并出台了各种文件和讨论政策。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长周济提出新形势下“减负”的“五坚持、五不准”》中提出新形势下“减负”的“五坚持、五不准”,要求各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严格执行。国务院在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也指出:“严格控制考试的科目与频次,限制课外作业量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统筹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的家庭作业控制在1小时内完成;初中各年级都不超过90分钟。”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2.部分省市采取的积极措施
国内各级地方教育部门也贯彻党的“减负”政策,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减负政策和措施。北京市朝阳区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目的,真正落实“减负”,学区要求教师克服满堂灌教法,让学生主动活动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2/3左右;变过去百分制为等级制,变过去偏重记忆为综合应用,变期终标语式评语为鼓励式评语。2005年上海市教委根据《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上海市教委出台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618jyw.com
减负“六不”》文件,针对上海基础教育作出全面的规定,要求严格控制周课时总量和学科教学的学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到“六不”,一切围绕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而采取行动。浙江省教育厅于2005年正式出台《省教育厅17项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政策,要求加强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监控,禁止小学举行期末学科考试以外的任何学科考试或变相考试,并且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得以成绩来排学生、学校的名次,不得给学校和教师下达升学指标。
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减负问题制定、出台了各种指示和政策,但“减负”的效果令人失望。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屡禁不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其中的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
四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
当前关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研究比较丰富,学者们针对这方面问题提出的减负建议也较多,如以下建议:
宗秋荣提出,要让家庭教育在“减负”的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要改变家长们的认识、思想观念,要使家长们充分认识过重的课业负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家长充分理解并接受素质教育,还要让家长们懂得“减负”并不是使孩子没有学习压力,更不是单纯地球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或者是让孩子放任自流。家长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过度紧张的学习心态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发展。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动地发展。
明娟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一要改革课程设置,减少课程门类,适当降低教材难度;二要提高教师素质;三要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就业制度,淡化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四要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解决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问题;五要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总之,政府应很好地梳理制度,改善考试环境,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吴敏则认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一是转变教育观念;二是正确面对减负;三是改革课程和教材体系;四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五是改革评价内容和方法;六是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七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完善职业资格制度。
总之,已有的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研究还是较全面的,众学者们也做了很多的研究,这些研究对我们认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也对我们今后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由此,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引起了教育学界的普遍关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参考文献
[1]吴卫民.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J].娄底师专学报,2002(2):80~81
[2]梁天利.关于中小学生合理负担的探讨[J].辽宁教育,2000(11):16~17
[3]程其云.中小学教师压力的来源分析与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7)
[4]杨晓红.学生课业负担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岱宗学刊,2005(2)73~74
[5]李继兰.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25~27
[6]肖燕.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成因分析及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1
[7]廖宅光.中学生心理问题[J].江西教育,2004(5):56
[8]邓志祥.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9]高杰.初中生化学课业负担的现状及“减负”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0]宗秋荣.“减负”与家庭教育功能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0(12)
[11]明娟.初中生课业负担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陈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