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浅谈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集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9055 浏览:337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几年我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我也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数学成绩都有影响。学好数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乃至终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学生要想学好数学,首先必须学好计算,计算是数学基础中的基础,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数学的能力。所以说,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数学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1.严格教学是上好数学的前提

在计算的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实际上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地位、作用要有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这些内容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内容,要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如果计算能力不过关,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不仅对现在的学习不利,而且更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

2.讲清算理是数学教学关键

在《数学新课标》中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法》时, 要使学生理解两点:一是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二是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三是有的同学通过转化法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成为一个“老”问题来经解决。由以上几点,我们教师不应当强调算法全面化,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探索出适合自身需求的解题方法,这样,才能呵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小学数学教学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我们可运用以下方式加强思维训练。
3.

1.教师要提供教学思路,教给学生好的思维方法

过去数学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学习思路,教给思维方法,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说出做题的思维过程。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56+120÷5×2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 ,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20除以5的商,再乘以2的积,最后求56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

2.数学要加强直观教学,重视操作演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看会,并要把操作过程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求灵活多样的算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灵活多样的算法,在做题时能够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根据0和1在计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如250×400 , 120×50。又如99与78相乘积是多少?教师可通过找一些与上面所列出的相类似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探究,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4.教师要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估算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多种估算方法,让学生在相互交流提高估算能力。因此在估算教学中,教师要能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估算的愿望,而不是机械地看到“大约是多少”就是估算,要注意学生的估算意识。

4.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4.

1.突出重点

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 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2.基础要打好

《数学新课标》指出:“要重视最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的计算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特别是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48+52=100,63+37=100,25×4=100,375+ 625=1000,125×8=1000等,教师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一定不要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试商是学生的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学生试商就很困难。估算能力不强的学生,试商也受到直接的影响。
4.

3.注意速算与巧算

速算与巧算,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简便运算,简便方法的正确运用,一方面能提高解题速度,另一方面还能够让解题变得简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单独进行速算与巧算的训练,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部分基本定律,让学生解答问题,在例一些计算题,让学生找到合适的简便方法。这就需要学生对基本的运算定律掌握清楚,尤其主意其适用范围。如乘法有分配律,但除法是没有的。这就需要学生先将除以一个数变成乘以其倒数,在运用分配律进行计算。

5.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以下良好计算习惯:
5.

1.“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

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那能不出错吗?例如:有位学生在计算3+2-5×0这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时,由于马虎,结果算成了0。如果在计算时,只要仔细一点,很容易看出这道的计算顺序是先算除,再算减,正确结果是5。难道是这个学生不会计算吗?不是,完全是不认真造成的。所以,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习惯。
5.

2. 认真检查的习惯

一道题初步计算完了,不能算计算完全结束了,学生在计算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的检查。比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顺序错了没有,写错了没有等,有的还可以进行检验和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好的成效。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培养,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从而让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