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遵循儿童数学思维特点 直观形象推动思维进展

更新时间:2024-01-30 点赞:22201 浏览:967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本论文主要是对怎样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形象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1671-0568(2012)25-0177-02
“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历程。”人类的学习生活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由此,思维活动的探讨是教学探讨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联系十分密切,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数学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思维的进展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所以,对数学思维的探讨是数学教学探讨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正处于思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更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主要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等,在数学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培养儿童的这几种数学思维能力。

一、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钱学森教授指出:“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是用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就是说,人类思维的进展是以具体到抽象,形象思维应该是当前我们探讨思维科学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由此,我认为把形象(直观)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形象思维是主要的思维形式,其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但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仍然摆脱不了感性材料的支持,没有形象思维为基础就难以培养与进展他们的多种思维能力。由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应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借用直观形象,启迪思维火花。根据低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特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通过生活中的实物模型或直观形象的课件,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深思,启迪其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练习题“哪杯水最甜”时,先让学生猜测,学生各抒己见,再拿来4杯不同量的水,放进同样多的糖,让学生品尝到底哪杯水最甜,通过品尝体验,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知道了放进同样多的糖,水越少,这杯水就越甜。
2.巧用学具操作,诱导思维历程。新课程将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堂也应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出活动”,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讨,自主学习。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活动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手的活动促使脑的进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进展。如在教学《比较6和5的大小》时,可以让学生在右边摆出6根小棒,左边摆出5根小棒,比较两堆小棒的多少,进而比较出6和5的大小,然后再让学生圈出同样多的部分,使学生对“同样多”有了感性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了比较的策略。
3.创设数学情境,提升思维层次。在教学中创设生动具体的数学情境,运用科学而又可行的策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提升思维层次。在情境教学的感知中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与具有敏感而丰富的形象感受能力、准确而牢固的形象储存能力、快速而精细的形象识别能力、细致而生动的形象描述能力。由此,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时,笔者就做了这样一个课件:坐环城车的乘客“上下车”的形象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形象而富有童趣。首先,运用大屏幕进行演示:随着“嘟嘟”声,大屏幕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可以清晰地看到车上有6名乘客。随着刹车声响,汽车到站。这时问:汽车到站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说:“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这时车上多少名乘客呢?”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提不足。接着让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出刚才交流的结果,学生们在充满情趣、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中,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构了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自然地形成了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很快就列出了算式,如:6+3-2,6-4+2,6-1+3,6+4-1。这时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在直观感知中获得了充分的进展。

二、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只是了解事物的表象,抽象逻辑思维才能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由此,培养形象思维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升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创设的数学情境中通过浅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判断等历程,使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数学情境的浅析、比较中,培养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创设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浅析、比较等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与提升他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基数与序数》时,直接将学生作为数学素材,既直观形象又明确生动,让学生在黑板前排成一排,请每个上来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位置联系。生1:以左往右数我排在第三,我的左边有2人,右边有5人。生2:以右往左数,我排在第二,我的左边有6人,右边有1人……请下面的同学提不足:生1:××同学的左边第3个人是谁?生2:××同学右边第四个人是谁?生3:与××同学相邻的是哪两位?生4:××同学左边有几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浅析、比较理解了基数与序数含义。
2.在数学情境的综合概括中,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概括的,把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归类整理,找出同类知识的共同点及不同点。如在复习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加减法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计算加减法的策略,再让学生写出得数是20的加法算式及得数是3的减法算式,通过总结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凑十法”的含义,掌握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作用。

三、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也称革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它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寻求新联系,探求新答案的思维历程。卡皮查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皮亚杰也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情。”这是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而创造能力的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组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想象与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一种能以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多角度的甚至是超越常规的思路去深思解决不足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发散思维能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生和进展。
参考文献:
蒋长存.例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探讨,1999,(1).
汪自安.数学思维品质[J].数学教学探讨,1998,(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