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

更新时间:2024-03-16 点赞:26398 浏览:1196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671-0568(2012)25-0115-02
教育的技艺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苏霍姆林斯基

一、论述引领,深入地理解“生成”

新课程让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着生成的新课堂,面对着生成的精彩,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尴尬。现在老师们常常担心一节课40分钟完不成教学任务,对于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将自己预设的教案进行到底?还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生成前进?
一次,笔者有幸读到一本书,书名叫《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这本书列举了名师在日常课堂管理中关注的66个经典细节,其中“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是名师课堂管理中的第31个经典细节。在这一章节里,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倡导生成性的课堂,要努力探求课堂动态生成的内在规律和作用,努力提升自己把握课堂生成的本领,使课堂能够时时预约动态生成的精彩。这样的课堂,学生拥有了创造的机会,获得了全面的进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通过学习,笔者对生成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中,也开始慢慢关注课堂的细节变化,学生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语……这些也许就是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就这样,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学习着、实践着、反思着、也成长着。

二、课堂实践,及时地捕捉“生成”

在课堂实践中,常会有许多预测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及时捕捉,做出积极反应,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
1.随遇生成,让知识在对话中传递。随遇生成,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牢牢扣住迎面扑来的课程资源,作广度、深度开掘,不牵强附会,不强拉硬扯,以而让这种资源为教学服务的教学方式。
【案例】《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师读:乐呵呵地提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
生:老师,你读错了,这里是“捉”不是“提”。
师:谢谢你,你听得真仔细!刚才的确是把“捉”读成了“提”,那么你们觉得是“捉”好,还是“提”好呢?
生:我觉得“捉”好,“提”可能是买回来的吧,那要花钱的。
师:你很节俭,很好。那你们捉过蝈蝈吗?捉过蝈蝈的同学能说说你是怎么捉的?
生:我先扒开草丛,瞄准目标,然后猛地一扑,一下子就抓住了。(该生边说边做动作进行描述)
师:真的一下子就能抓到吗?
生:不是,有时它会跑掉,得追。
师:那你捉到了蝈蝈,心情怎样?
生:高兴,诗中说——“乐呵呵地”。
师:诗中的“我”捉到了蝈蝈,想干什么?
生:想送给盲婆婆。
师:原来,这是为盲婆婆捉的呀,真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你们说,给盲婆婆的礼物是“捉”好还是“提”好呢?
生齐:“捉”好,因为亲手捉的比买的更有作用,这是一份美好的心意呀!
2.随性生成,让灵智在交流中碰撞。随性生成,指的是在课堂教学历程中,教师紧紧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独特的思维、智慧当作一种精妙的课程资源来开发的教学方式。此方式“纵容”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以而使学生成为秉持着独立深思与判断的操守者。
【案例】《孔子游春》
生1:孔子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河边;不用课本,用流水;不硬性灌输,而是借物喻理。
生2:孔子确实非同寻常。他首先认为泗水河边美丽的自然风光是弟子学习的好地方;接着,他便将弟子带进自然,让弟子们广泛地接触,尽情地拥抱河水,我倡议我们的老师也要敢于让我们走出教室。
生3:我认为孔子的教学理念值得商讨!
师:(一愣)请说说你的看法。
生3:俗话说得好,“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最好的读书时期,孔子不让弟子们在教室里安心读书,却偏偏要跑到泗水河边游山玩水,这不是白白浪费大好光阴吗?
师:你敢于挑战权威,不人云亦云,勇气可嘉。对你的观点,大家有什么想法?……
3.随缘生成,让志趣在心田中升腾。随缘生成,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顺乎学生的学情,让有效的课程资源自然而然地生发,不刻板、不呆滞。
【案例】《孔子游春》
生1:我们要像水那样有志向。俗话说船大不怕浪高,志大不怕艰险。同学们,立志容易圆志难,只有不怕困难才能摘下成功的花朵。让我们向着自己的远大志向大步向前冲吧!
师:好!志当存高远。
生2:在我的心灵深处,常有着着一些自私自利的错误念头。当别人取得成功时,我不是分享快乐,而是嫉妒;当别人灰心丧气时,我不是帮扶关心,而是幸灾乐祸。今后我也要像泗河水那样,净化自己,做真君子。
师:你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并想方设法改正,真是个好孩子。
生3:孔子是位充满智慧、和善可亲、知识渊博、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能以司空见惯的流水中,悟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将君子的种种品质与水的特点紧紧联系在一起,真令人佩服。我应该向孔子学习,学习他那种“教书育人”的可贵品质。
生4: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人立大志,则天下事可成也!
师:你能适时引用,并予以发挥,吾甚欣慰也!(生大笑)

三、反思跟进,更好地调控“生成”

苏教版第七册的《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中含诗的课文,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在教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通过文中的故事来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感受作者思念亲人的情感。文中只截取了《水调歌头》词中最精彩的几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笔者问学生是否知道整首词,但几乎都答不上来。这是预料中的,于是在多媒体上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PPT,完整的词出现在学生眼前,好奇的学生开始大声朗读起来,但这时笔者注意到学生也许是因为有些字的读音不清楚,也许是因为句子意思不理解,读得一点都不流利。正想显示一下老师的渊博知识,这时不知谁在下面发出了轻轻的唱歌声音,爱管闲事的小刘大声喊道:“老师,小张没读诗词,他在唱歌。”小张则一脸委屈的样子,轻声嘀咕着:“我又没……我唱的是……”
以往,笔者肯定会拿出教师的威严,“这节是语文课还是音乐课?上课思想要集中,要认真听讲。”但是,一贯的反思提醒笔者,这样处理显然是不合理的。现在笔者意识到,要关注课堂中的“节外生枝”,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体现。于是笔者轻声问他:“你是在唱歌吗?”小张支支吾吾地说:“老师,我是在唱歌,可是我唱的是你屏幕上打出来的诗词。我听我妈妈唱过这首歌的。”是啊,这是王菲唱的《但愿人长久》,也是笔者喜欢的歌曲。“那你能唱给大家听听吗?”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小张的歌声在教室响起。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沉浸在这首歌中,“这首歌真好听!”学生不由地发出感慨。“是啊,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流传至今,改编成歌曲依然散发着绵绵的情意。中秋佳节,仰望夜空的圆月,我们更思念远方的亲人,让我们把美好的祝福随着歌声送给远方的亲人。同时我们也非常感谢小张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动听的音乐。”这时小张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课堂是一幅流动的、变化的、美丽的生成图,笔者觉得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及时反思跟进,转变教学对策,调控并挖掘出学生深层次的有效生成,让学生在那个孩子“节外生枝”的歌声中默默了解了词的内容,在乐曲中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在乐曲中情感得到了升华,使语文课堂真正灵动起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