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人类学人类学视野下数学课时教案网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24326 浏览:1088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通过某学校初中数学课时教案进行文本研究及实地考察,结合文化学的理论依据,探讨人类学视野下的初中数学文化问题及文化意义。而它对拓展课堂教学研究的空间起一定作用。
关键词:人类学;初中数学;课时教案;文化
1674-9324(2013)07-0168-03
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一般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教材并进行教学,对教材中的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造。教师要想让学生亲近数学,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有教学经验教师也必须备好教案。

一、文化事实

课时教案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材料。从文化传递角度看,教师的课时教案是老师如何向学生传好数学而做出来的精心设计。下面就某学校的教师课时教案为例来探讨。
教案1: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封面设计(图案设计)时,边衬的宽度与内(外)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2)能根据图形的面积建模。(设未知并列方程)(3)能独立解决与图形设计相关的实际问题。(“十”字型,“#”字型等)
2.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①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9∶7)②三角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2)合作交流:(27-18x)(21-14x)=3/4×27这个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上下边衬、左右衬之比。(2)长方形的长、宽之积与面积的关系。

2.教学难点:(1)(27-18)(21-14x)=3/4×27×21这个方程的解法。(公式法)(2)方程的取舍(舍负取正,舍大取小)。
教法、学法: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1.出示教学目标。(2分钟)

2.自主探究(5分钟)。(1)上下边衬、左右衬的比。(2)利用长方形的长、宽之积建立方程。
3.合作交流(5分钟)。(1)整理方程;(2)解方程(公式法);(3)根的取舍(舍大取小)。
4.后教(5分钟):(1)彩色边占封面的1/4,长方形占封面的3/4。(2)代入公式时注意符号。(3)取舍根时,根据实际意义。

5.引导小结(3分钟):图形设计(问题)用面积分析长宽找关系。

当堂训练:第48页第8题;第49页第9题。

1.指名汇报。

2.集体订正。

课外练习:《点拨》。
教案2: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平面直角坐标系,也学习了一次函数。因此,学生对点的坐标及原点的有关概念已经比较清楚,在前面学过中心对称知识后,学生基本具备了学习本节知识的经验和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横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纵坐标的关系,掌握点P(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x,-y)的运用。

2.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x,-y)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导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性质,及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已知点A和已知直线L的对称点。

2.过已知点A关于已知点O的对称点A′。

A.
.O

3.引入新课——《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二)探究活动一

1.建立平面真角坐标系。

2.自主探究(第66页)。

3.指名汇报。

4.引导归纳: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三)合作探究(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作已知三角形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1.找对称点;2.连线;3.边演示边引导归纳。

(四)当堂训练

第67页练习,第68页第3、4题。

(五)引导小结

1.你有什么收获?

2.还想知道什么?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而笔者借用田野工作方法,把某学校教师的课时教案作为田野工作中考察对象。以上的两个案例给读者一个文化展示。下面以人类学角度来分析以上两个案例的特点。

二、教案特点

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以上两个案例得出它们的异同。

(一)共同特点

1.它们都有教学目的。教案1和教案2都表现出三个目的。它们分别是知识性目的、技能性目的、素质性目的。教师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数学知识,我们就称它为知识性目的;教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顺序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就称它为技能性目的;教师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我们就称它为素质性目的。
2.它们教法中都有相同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①。“先学后教”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思想解放,提高与丰富了个精神水平。从人类学角度说,这种教育模式是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它们教学过程中都有“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使教学活动人性化和灵活化,使教学活动充满爱。对课堂来说,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对教师来说,把对孩子的教育和期望融进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师生的相互理解,更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和谐学习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必要条件。4.它们教学活动中都有“合作交流”。“合作交流”,使学生除获得一般能力外,还要让学生获得学会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二)不同特点

1.数学文化渗透。教案1把建模文化思想渗透在学生建立方程中,而教案2把数学对称美渗透在学生作对称图形中。
2.数学文化属性。在教案1和教案2中数学文化某些属性不同。教案2中“学情分析”体现文化的“地方性”,而教案1没有“学情分析”这一块,就不能体现文化的“地方性”;教案2以学生为本,其中人性化比教案1较强烈一些。
3.数学问题意识。数学问题是数学文化的灵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师都有问题意识,然而,教案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意识。教案2中的开头和结尾处都提出问题,其问题意识比教案1中的较强且较明显。

三、思考与建议

“为什么教”“怎么教”“教什么”这三个问题始终伴随教育活动中。“为什么教”在教师的教案中用教学目标形式出现。“怎么教”用教学手段或教法表现出来。“教什么”用教学内容体现出来。但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这个就是我们最关心的事。但笔者却不以为然。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感到在教案1和教案2中都存在文化缺陷。这里文化缺陷主要表现在文化情感、文化素养、文化反思、文化评价等方面上,而笔者就比较分析出来的结果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学生的人格与其文化

对学习文化知识而言,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要学会,要会学,要乐学。笔者认为它们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618jyw.com
之间存在三角关系
如图所示:
“学会”表现在“知识与技能”,“会学”表现在“过程与方法”,“乐学”表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会学”“乐学”三者构成的面积,笔者称其面积为学生的“文化感应区”。学生如果落在这个“文化感应区”里,那么其人格得到尊重,其文化被获得进步。

(二)文化缺陷

教案文化就是文本文化,是课堂教学理论。理论指导教师实践,因此,教师要想给学生上好一堂课,必须在备教案下功夫,也就是说教案尽量不要存在文化缺陷。教案1在教学目标缺了文化情感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块内容。教案1和教案2都缺了文化信息素养、文化反思、文化评价。笔者不想一一讨论教案的方方面面,就教案的文化情感和文化反思两方面论述一下。(1)教案需要文化情感。运用情感教学可以体现教育的人性化。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人就有各种需求,如果得不到某种需求或不能满足某种需求,那么必然就产生情感反应。因此,如果我们数学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那么就要防止情感倾斜。(2)教案需要文化反思。我们需要从人类学的视角对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文化反思。什么叫文化反思?其包含文化辨别、批判、调整、理解与支持等意义。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文化反思简称课后反思。许多教师在写下一次课时教案时,那么上次课时教案课后反思没写,就留下一个空白或有些教师根本不写“反思”两个字。这种现象是我们教师当中的通病。
注释:
①洋思学校,是江苏省的名校,也是全国的知我校之

一、而其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参考文献:
徐仲林.文化教育概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王文静.人类学视野中的情境学习[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