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刍议刍议初中音乐课实践性审美教育网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19357 浏览:845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初中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影响要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的分析,阐述了实践性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施建议,旨在践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理念、新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性审美功能。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实践性;审美教育
前言:在当今的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获得美的熏陶以及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方式中,欣赏性的教学行为占了很大的比重,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地接受音乐美的素材灌输,比如欣赏舞蹈、歌剧、声乐、器乐演奏的视频,以此来达到审美的目的。而以唱歌,乐器演奏,排演音乐剧等为形式的实践性课程较薄弱,也就是说学生通过主动的,甚至是自发的来创造和演绎音乐而获得的审美体验并不多。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性审美课程缺乏的原因

(一)受学生年龄特征变化的影响。当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后,由于年龄层次的提高,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主要是以感性为主,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他们更容易地去唱,去跳,去“玩弄”他们喜欢的乐器,这样看来,音乐美在学生不知不觉的实践过程中被摄入。而到了中学,学生年龄成熟了一个层次,他们的好动性也相应下降,感性学习依然存在,但理性思维大大加深,让他们在音乐课上表现出来的状态“稳重”了许多,加上青春期学生羞涩,心事增多等特点,音乐实践不容易得到实施。
(二)受中学教师教学观念的制约。由于学生学习特征的转变,也影响着中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初中学生上课状态相对小学生来说显得懒散,音乐活动积极性较差,教师也就不能很好很有效地进行音乐实践,久而久之,教师引导音乐实践的量就减少,也就更多得以欣赏视频音频等手段进行音乐审美教育,使教师的审美教学观念越发向欣赏性靠拢。
(三)受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制约。对比中小学音乐教材,我们发现,小学每课时教学内容除聆听外都有表演和编创活动,而且占有三分之二的课程板块。而中学课本每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实践与创造”(有些课时有“演奏”)只占三分之一。即便实践与创造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相当一部分学校不能提供学生实践的乐器,例如电子合成器等,导致很多实践与创造部分只能“纸上谈兵”。

二、加强初中音乐课堂实践性审美的必要性

早在1992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的基本原则就有提到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学生只有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有可能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然而一直到今天的初中音乐教学还是以欣赏性课程占绝对比重的模式来实施。而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毫无悬念地排在第一位。与《课标(实验稿)》不同的是,“新标准”把原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合并为 “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并提前到第二位。此外,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明确提出“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性审美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从上述国民素质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来看,我们都不难悟出实践性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真践行“新标准”的新理念及新要求,切实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有效实施。

三、初中音乐课堂实践性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操纵者,教师如何上课,以哪种形式去上课,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效果。毋庸置疑,中学生较小学生不好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减少音乐实践。相反地,中学生在音乐感知和记忆力的提高方面,更需要通过音乐实践来进行。
(二)充分利用教材的审美教育元素。初中音乐教材的实践与创造部分较小学减少很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多数课程只能欣赏地完成。除充分利用实践与创造板块之外,可以进一步挖掘欣赏课中的实践因素。
(三)合理改良音乐课堂授课模式。授课模式的改良是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有效因素。把原来常规课的全班统一进行教学活动的模式适当地加入“个性化”的授课模式,比如分小组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评行为。小组之间的互相欣赏和互评行为过程中,能让学生对“怎样的音乐行为更美”作出反思,有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有效利摘自:毕业论文下载www.618jyw.com

用教学辅助器具和音乐道具。欣赏性教学所使用的器具主要是多媒体音频或视频,虽然说有些教师可以通过演奏乐器来让学生进行欣赏,但还是难免出现“万能多媒体”“滥用多媒体”的现象。可以说自从有了多媒体设备,音乐教学就变得更“欣赏”,学生学习音乐也就显得更被动。不难理解的是,一位音乐家在台上演奏钢琴作品时,他自己感受到音乐的美,是比台下仅仅有欣赏状态的观众要多得多。
四、结语。在越来越提倡生本教育的教育体制下,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尽可能地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新标准”对实践性审美和重视对中学音乐教育无疑是起了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但是如何更有效地落实到学校教育、深入到教师观念中还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同心努力。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 哈罗德·艾伯里斯著 《音乐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 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年5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