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革新思维能力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32830 浏览:147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最终目的,用现代的教学理念,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来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它正是一个人格心灵上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给学生创造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创造条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中可以适时地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中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和价值。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和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充分刺激学生视觉、听觉和脑神经等多种器官,唤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巧妙地创设逼真的、富有变化且激发新异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利用课件创设一个猴爸爸给三只小猴分绳子的故事情境,并配上动画演示分绳的过程。有三只小猴非常喜欢跳绳,猴爸爸准备了三根同样长的绳子,把第一根的二分之一分给了猴老大作跳绳,把第二根的四分之二分给猴老二,把第三根的六分之三分给猴老三,结果猴老大嘟着嘴说:爸爸偏心,给我的绳子最短,给老三的最长。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老大说的对吗?这样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验证猜想的学习活动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思考,去创造,不断探索和创新,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打开思维的大门。

二、引导探究,促进创新思维。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小学生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性思维过渡”, 教师在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其特点,设计进行直观演示的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显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帮助学生实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缺乏感性认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感性认知机会,先让学生猜测,自己动手摆学具,获取初步的感性认识,再借助教学媒体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让学生发现“公式”。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多个长方形的面积都与长和宽有关系,使学生获得了充足感性认识,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教学中,教学媒体以它得天独厚的动态演示画面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去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优化过程,营造创新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让他们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其独立思考后去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尽管他们的发现是前人早已发现的,但独立思考发现的过程是建立在知识经验和兴趣爱好基础上的,掌握是牢固的。如把不熟悉的知识转化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再寻找出解决新知的规律,这就是创新的过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由于手工操作等分的份数有限,拼成的图形与长方形相差有点大,学生可能会质疑: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能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等分成16份、32份、64份……,拼成的图形越来越像长方形,使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体会到等分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一般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刚好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刚好是圆的半径,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学生经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初步建立了“转化”思想,发现将新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就能找出新图形面积计算方法,这种发现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两个计算公式,而是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意识和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得到了培养。

四、巧设练习,挖掘创新潜能。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是运用知识拓展思路、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数学问题的解决重在探究, 数学教学中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启发思维、理解新知、建立认知,变“练知识”为“知识链”,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把感受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推断、判断的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挖掘创新潜能。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三条边关系的理解,可以设计一道已知两边长度,判断第三边长度的开放式练习题,如: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5厘米、9厘米,第三条边可能是多少?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和练习,很容易就想到第三边应小于已知两边的和,但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是不是只要小于14厘米就能围成三角形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以把第三边的长度用课件逐步动态展示出它的范围,当第三边是13厘米时能否围成三角形,再把第三边逐渐缩短,观察第三边缩到多长时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使学生比较直观的感悟到第三边的长度应大于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才能符合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使学生从“学习知识”变成了“研究问题”,从学习者变成了研究者,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不断进行探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科学信息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形象、具体、生动、直观,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具体画面与抽象数学内容紧密联系,挖掘教材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参与机会,使学生正确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和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