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本人本教育核心是智慧大纲

更新时间:2024-01-07 点赞:23723 浏览:10739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人本即命本 (生命),人本教育是生命素质教育,生命素质的核心价值是智慧。“教育即生长”,所以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顺应生命、提升,生命的智慧教育。这种教育是生命生长内源性需求、性满足,是生命自我超越的享受过程。
智慧教育和知识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范畴,前者是素质教育——人本,后者是应试教育——功利。
知识和智慧是两个概念:知识属经验系统,包括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理性知识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有性质的区别、数量的多寡,可以量化,可以习得。需要提示的是:知识有两重性,既是创造(智慧)的依据,也是创造的障碍(定势);知识和智慧之间有剪刀差,甚至可以说,在知识编码混乱的情况下,知识越多,知识提取越困难。换句话说,知识不等于智慧,教学中传授知识不等于给学生智慧。
智慧属于心理系统。智慧和知识有关,但不是知识的本身,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发现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批判性、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等。智慧依附于人而存在,有个体性,是不可传递的。含智量较高的思维方式、品质有:

1. 类化思维。类化即寻找事物的类似(同类)进行覆盖。分两个层次:

(1)直接类化。找到同类直接覆盖,如掌握了求梯形面积的公式:S=(a+b)h÷2 (S表示梯形的面积,a、b、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题目中有a、b、h直接套用公式解决问题。
(2)间接类化。在题目中没有现成的类似,如求梯形的面积,题目中没有a、b、h对应的数字,或缺少其中之一……借助(类比、推理)找到 a、b、h,仍用S=(a+b) h÷2解决问题。这种寻找“类似的类似”解决问题,属深层次认识。类似重叠次数越多,思维层次越深。心理学研究证明,动物可以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形成“条件反射”,即能够找到类似的类似的类似。但类似重叠次数不论如何之多,只是反应了认识的深度,没有增添新的内容,不叫创造。

2. 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改变角度(方向)思考问题。改变角度有多种样式:

(1)逆向思维。它是从常规思维相反的方向认识问题,又称反证、批判思维。常规思维说“是”,逆向思维说可以“不是”;常规思维说“非”,逆向思维说也可以是“是”。
逆向思维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是知识分子自主意识、“只管是非”精神的回归。科学有:稳定性、发展性。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发展是绝对的、永恒的,所以,科学精神不是维护、证明真理,而是挑剔、批判真理。
逆向思维能使认识准确全面。任何事物经不起反证不能成真理。批判是对通常的认识、“颠扑不破”的真理进行反思、复正,使其更准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反证:榜样的力量怎能无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证:“人民”包括服务主体(我)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证:有些真理不能实践!
诸如此类。
(2)侧向思维。从常规思维的横断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叫横向思维。其一,用新观点看老问题。烧开水的壶盖“噗哧”、“噗哧”……响了千百年,是人人皆知的现象。瓦特用新观点看老问题,揭示其中的奥妙,发明了蒸气机。
又如,哥白尼猜出日心说;伽利略悟出钟摆原理;牛顿顿悟万有引力;安培创建电动力关系式;达尔文看到植物随太阳旋转,预测是植物内部含有某种物质;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率;韦格纳顿幻——大陆漂移……都是从司空见惯的老问题中用新的视角看到一抹遥远、深邃、缤纷的色彩。
其二,用旧观点看新问题。圆珠笔在日本刚造出来的时候,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写20万字左右,圆珠磨小而漏油。工程师从圆珠的质量着手,反复实验、研究,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厂内一位青工,从孩子们将漏油的笔丢弃这一行为受到启示,用旧观点看新问题,建议老板干脆把笔芯做得短些,写十七八万字油尽芯坏。“一次性圆珠笔”发明问世,振兴了山地笔厂。
诸如,给大象按摩可以多干活;对牛弹琴可多产奶;给鸡放音乐可以多下蛋……
(3)发散思维。它是思维向四面八方发散辐射、寻求变异的一种思维方式,又称辐射思维。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是求异。求异是智慧、是创造。被誉为经典案例、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设计的“非常用途试验”。
试验题目:列出红砖所有可能的用途;被试对象:学生;时间限定:8分钟。
一个学生回答:盖房子、盖谷仓、盖教堂、建教室、筑围墙、修烟囱、铺路面、修炉灶等。他局限于“建筑材料”正常用途范围之内,属于常规性思维;另一学生回答:压纸、敲门、打狗、砸缸、支书架、做门槛、楔钉子、耍杂技、做棒球台、磨成红粉写字等。他走出了正常用途的范围,具有求异性。发散思维的实质是求异,指向偏、怪、特、奇、狂。
其二是选择。选择是智慧,创新是一种优选。发散为认识问题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方法、答案,提供了判断、选择较多的条件、可能性。智慧最本质的特征不是思维的容量,而是选择。可见,发散思维的本质不是发散的(数)量,而是质的优选。
教学中,不少教师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引领他们寻找尽量多的方法、答案,但就此而终,忽略了发散的实质——优选——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法或答案。
(4)动态思维。它是常规静态思维的发展,是以动代静、以变制不变的一种思维方式。动、变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路。
其一,以动代静。静,止也,面对的是死的世界;动,活也,灵活多样、提供了更多的思路。有三个大腕级明星,应邀到同一剧场同时同台演出,三人都提出将自己的名字排在海报的第一个,可是没有三个第一!经理以动代静,将海报设计为一个可以转动的大灯笼……
其二,变制不变。它是从新的、对方不期而然的角度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环球时报》曾报道,胡迪尼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杰出的脱逃艺术家。他夸口一个小时内可以从世界上任何牢笼中逃脱。心理学家特地建造了一座坚固的牢笼,向他挑战。胡氏信心十足地走进牢笼,脱下外套,紧张地工作起来。30分钟后,他的自信消失,一个小时后,他浑身上下被汗水浸透,两个小时后,他彻底崩溃了。胡迪尼筋疲力尽地倒在门上——门竟然大开! 胡迪尼可以打开世界上任何一把锁,却无法打开没有锁的锁!胡氏潜意识中固定地认为:门是锁的;心理学家改变角度:创设了一个不锁的门。以变制不变,变者睿智,不变者愚蠢。“背水一战”、“空城计”、“破釜沉舟”等都是以变制不变的典型。
(5)组合思维。它是常规单向(项)思维的发展,是将两个或多个单项命题连在一起同步思考。
组合是创造。将两个或多个命题放在一起进行思考,必然引出新的判断:
其一,推演效应。如将“中华民族聪明”和“中国不出人才”两个命题连接同步思考,必然推演出新命题:中国教育问题严峻!
其二,组合效应。将两个或多个事物重新合理组合成一种新事物:古人将食物和火组合,创造熟食;18世纪林耐将植物形状相同和相异组合,建立植物分类;19世纪达尔文将生物进化和生物环境组合,创建达尔文进化论;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组合产生思想……《红楼梦》集文学、艺术、美学、植物、动物、医学、心理、教育、建筑、烹饪、管理等于一身,堪称一部百科全书;“阿波罗登月工程”是20世纪科技发展的标志,动员了120个大学和研究所、200余家企业协作,使用600台电子计算机,投入42万名科研人员,是集多种事物组合再组合而成。
概而言之,变向思维的妙谛在于,问题“在此”,钥匙在彼;似乎对准了问题的“焦点”,其实答案在问题的一侧。“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创造就是改变角度思考问题:聪明灵感不是别的,是调整视角看一下;发明创造什么也没发明、什么也没创造,是对已有的事物重新合理加以组合。
3. 模糊思维。它是认识的极限,是逻辑思维回归式的上升。模糊思维是模糊认知主体(人)和认知对象(物)、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界线,将人与物、知与情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思维方式。现代思维学研究证明,思维可以借助概念或概念组成的认知结构进行,也可以不用概念,人与物、知与情融为一体进行,是非主体、非对象、非概念等混于一炉进行思考,故称模糊思维。
赵子昂画马是一范例。中国古代大画家赵子昂画马神似,他爱马如痴,常常伏地为马,昼夜和马生活在一起,一起睡觉,一起吃草,一起奔跑……人和马合二而一,“我就是马”,“马就是我”!赵氏认知升华,领悟了马,画出了马的气质、风韵、神气。
模糊思维是一种境界。境界来自佛教,如佛教“三境界公案”。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把人生分成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个境界。天地境界为最高境界,超越常人,将人与天地视为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庄子)超越了人、物,甚或地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孔子自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是最高境界,随心所欲,“有矩”与“无矩”合二为一,“有矩”即“无矩”,“无矩”即“有矩”。庄子的“无用”——“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老子的“无为”——“无所不为”,苏格拉底的“无知”——“我知道我无知”等一脉相承,进入了模糊(糊涂)的化境,清楚与模糊合一:清楚即模糊,模糊即清楚。
仍以“赵氏画马”为例,认识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马是马,非牛、非鹿,是常规思维;第二阶段,人与马合二为一,属非常规思维;第三阶段,马就是马,赵氏看到了真马——马的习性、气质、神态。然而,这个“真马”是对白马、黑马等的超越(高度概括),是赵氏心中的马,他进入了一个超凡的化境,清楚和模糊合二而一:清楚就是模糊,是马的马不是马——“白马非马”(公孙龙);模糊就是清楚,不是马的马 (赵氏心中的马)是马——真正的马。
模糊是境界,“道可道,非常道”理在其中。“难得糊涂”的要义不是糊涂,而是“难得”,得者大师也,无矩有矩、无用有用、无为有为,无知而知、不靓而靓、不息而息,半人半神,游离于天地之间,尽享生命之美妙,名利淡矣,超然。
我国的教育过于强调理性、科学,慢慢地丧失了人原本的、独有的模糊思维,过犹不及,这可能就是当今不出大师的根本原因。顶层大师“糊涂”使然!
就此界定,智慧是能力,是运用知识、超越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是创造,是生命进化、发展的极至,是人超越动物的聪明、才智;智慧是境界,是知识沉淀贯通,生情升华,超越凡人的一种思考。
然而,教学、科研关注的不是知识、智慧的本身和它们之间的区别,而是两者的交会(结合)点,即如何传授知识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知识和智慧的结合点是理解,“理解是通向迁移的大道”。理解的知识是大脑中融会贯通、自由出入、任意提取的知识,简称“真知”,或叫内化、活化的知识,也就是说,真知是智慧的象征。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将客观知识内化为真知,方法如下:
1. 习得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将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编码,然后用自己的话清楚、正确地讲出来,有个性化思考更好。这个过程是思维加工、再创造的理解知识过程,也是判断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的标志。
2. 把教材复制成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识;学生不仅是认知体,更重要的是发展体。传统教学的弊病是重视知识现成的结论,忽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导致掌握知识的虚假现象(假知),学生获得的知识只有再认知价值,没有智慧价值。
智慧教学应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经过再发现、再创造的复制思维活动而获得。这种教学活动的性质是学生用习得知识“同化”新知识,把新知识内化为“我的”知识,将客观知识转化为学生主观知识的过程,是获得真知的教学。
如讲“概念”,不是直接一口道破——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而是对“概念”进行教学复制:
“今天讲个‘张三不是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切切私语…… 教师:“张三的确不是‘人’!”
学生:“为什么……”
——“同学和我都不是‘人’!”
——惊讶、怀疑、摇头、微笑,进入强烈的探究状态!“谁是人?”
——“‘人’是个‘概念’,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亿万人的一个抽象,用概念表示‘人’。人是个大概念,张三只是亿万中的一个,是最低层次的下位概念,张三不是(不等于)人,‘人’和‘张三’是包含关系,如果‘张三’是‘人’,这叫偷换概念,是逻辑性的错误。”
下课后,学生生命超越的体验、思维兴奋的余波未消,还你推我喊的“你不是人”……俨然,生命超越是一种愉快、享受!
3. 把新知识和习得知识联系起来。“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个组织很好的知识体系”,“体系”就是合理的知识结构。
结构原理认为,事物的组合、结构决定事物的性质、功能。心理学认为,“意义就是结构”,钢筋、水泥、砖瓦等,将其合理组合就可以成高楼大厦,否则便是一堆废料。智慧教学不是给人知识的数量,而是合理的知识结构。智慧发展是以习得的知识为前提,将新来的知识镶在已有知识结构之中,使新旧知识产生意义联系,是学生不断扩大、改造、重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是认知超越、智慧发展过程。
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证实,聪明、愚笨的区别不是掌握知识数量的差别,而是知识结构的差异 (知识结构效应)。
4. 熟练掌握知识过程是理解过程。熟练的知识是脱口而出、唾手可得、类化力强、“升华待发”的知识,是智慧的表征。
熟练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是复习、强化。知识是人智慧、情感的结晶,用概念(言语、词)表述,所以,概念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智慧、情感。复习(言语、词的重复)过程,是概念中隐含的智慧被唤醒、情感被激活,理解知识、加深认识的过程,是概念活化、张显生命力的过程。
心理学史中有一个故事:古代兄弟分家,因一斗米没有分清而争吵、升级,打官司到了法堂!法官了解事实后指令兄弟两人面对面双膝跪下,哥哥喊弟弟100个弟,弟弟依次回答哥哥100个哥哥。结果没有喊到10个,兄弟两人站起来说,“官司不打了!问题解决了!”哥哥、弟弟……言语、词的重复激活了他们的认识,唤醒了他们一娘同胞、骨肉之情。
我国传统教学箴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能生巧”、“巧可生情升华”等,理在其中。
5. 运用知识过程是提升认识过程。由实践到理论是认识的飞跃,由理论到实践也是飞跃。如果把由实践到理论称为一级飞跃,由理论到实践则是二级或更高层的飞跃。
由理论到实践的实质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是简单一对一的阴阳模型对接,需要许多具体的中间环节、附加条件:从个体讲,必须掌握理解的、熟练的知识、技能,不是仅有一种知识或同类知识,而是多种知识、技能的综合;从客观讲,需要同行、同事的沟通、合作,需要有解决问题的物质、时间、空间等条件。所以,由理论到实践是个再认识、再创造的活动,是强化对知识理解,认识飞跃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实践主要指学习实践 (中小学主要指作业),它比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要简单,但学习实践同样是个再认识、再创造深化理解知识的过程。
人本即命本(生命),人本教育是生命素质教育,生命素质的核心价值是智慧。“教育即生长”,所以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顺应生命、提升生命的智慧教育。
智慧是能力,是运用知识、超越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是创造,是生命进化、发展的极致,是人超越动物的聪明、才智;智慧是境界,是知识沉淀贯通,生情升华,超越凡人的一种思考。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