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精彩教育因“小班化”而精彩

更新时间:2023-12-23 点赞:4932 浏览:152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吕敬东:省级骨干教师,武汉市硚口区名师,区学科带头人,曾被湖北省教育厅特聘为“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教师”。所承担的“十五”科研课题被武汉市人民政府评为“武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十一五”科研课题被评为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撰写的30余篇论文荣获全国、省、市一等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在学有所教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小班化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有关研究表明,欧美、亚洲等发达国家和城市都在小班化教学上作了一些实践探索,开展小班化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育公平起着积极作用。武汉市硚口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11年成为“武汉市小班化教学试点校”,通过两年多的小班化教学研究,学校管理理念、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均衡发展的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让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成为可能

1. 小班化教学的基本内涵。小班化教学,并非简单的是指在小班额环境下实施教学活动,更为关键的是指在班额较小(我校每班不超过35人)的环境下,教师基于“关照每一个”的教育理念,其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均发生本质改变的教学活动,它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促使学生个性张扬、健康发展。

2. 小班化教学的基本特征。

(1)关照全员。由于班级人数少,教师能将“每一个学生”装进心里:尊重每一个,让课堂充盈生命关怀;发展每一个,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以获得终身难忘的知识和方法,构筑课堂学习共同体;激励每一个,用评价激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潜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和谐发展。
(2)以生为本。小班化教学改革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获得转变,他们既关注群体素质的提升,又重视“每一个”的独特性,并从学生视角出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更加关注学生身为人的丰富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学生自身文化的形成和对梦想的追求,等等。
(3)促进公平。小班环境下,每一个学生获得教师更多的个体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增多,各个能力层面、各种家庭背景的学生均能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关心与帮助,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发展都得到改善,发展相对均衡,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4)精致合作。大班教学中也存在合作,相比较而言,小班化教学中的合作更有效,互动更频繁。小班化教学中的合作是“基于人人发展的合作”,因为人数少,每个人在合作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合作内容和方式更加精致,如:分工更精细,要求更具体,每个组员不可或缺,人人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为本组作出贡献。

二、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独一无二”

我校的小班化教学研究始于2011年5月,当时由于区域发展需要,学校周边的老旧社区拆迁改造,生源大量流失。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区情和校情,提出“借小班化教学研究契机与周边名校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主动申请开展“小班化教学”研究。我们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初步呈现出三大特征。

1. 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表征化的小班化教学。这一阶段我们历时约四个月,当时,我们对小班化教学的理解比较肤浅,将“小班化”定位在控制班级规模上,把全校唯一一个近50人的大班拆分为两个班,全校步入小班化时代。我们发现班级人数减少后,教室空间变大,于是我们提出改革现有的“秧田式”座位方式,鼓励全校教师根据学科需要,主动改变座位方式:数学课、科学课的“蛋糕式”,音乐课、心理健康课的“马蹄式”,口语交际课、英语课的“T台式”等多样化座位方式应运而生,学生的学习空间活动多起来,新鲜多变的座位方式短时期吸引了学生参与学习。
然而,随后出现的情况让我们感到非常困惑:虽然班级人数减少,但是教师仍然沿用教授大班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议”的教学方式成为主流,学生个体并没有因为班级人数的减少而增加课堂参与率,教学效率低下。
第二阶段:深入课堂的小班化教学改革。2011年9月,我校准备迎接全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评估,在研磨办学特色时,“体验”二字映入眼帘,“体验教育”确定为我校办学特色。我们以“体验”为突破口,变革教与学方式,开展“体验学习”研究,初步提炼了“激活主体·实践体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基于体验·感悟践行”的德育活动模式。
全校教师紧紧围绕两个模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历时近一年的“体验学习”教学实践探索,我们的课堂开始发生静悄悄的改变,教学由从前单一的师授生受的方式,变为丰富的“师生互动”方式。教师充分发挥小班优势,根据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教与学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拓展体验时空,人人参与,人人实践,人人受益,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效率逐渐提高,学习负担逐步减轻。
但从全面培养全体学生素质的角度出发,我们仍有担忧: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较强;学优生占有了更多的教学资源;“每一个”学生的体验并不充分;同时,充分的课堂体验导致教学进度受到影响。
第三阶段:切入内核的小班化教学探索。2012年9月,我们开始深入“关照每一个”的课堂教学探索阶段,至此才真正进入到小班化教学的内核开展研究,全体教师的视野逐渐聚焦到“每一个”上。同年10月,学校课题《小学小班环境下体验学习研究》被正式列为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我们提炼了课堂体验学习的基本理念: “亲历过程、自主建构”,从五个环节建构课堂体验学习的基本过程(如下图)。
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建立学习共同体,切实促进每一个学生有效学习,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在课堂教学三环节上下功夫:一是课前“备”生,倡导教师将学生名字写进教学设计,尽量不遗漏,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课中“邀”生,教学时依据教学设计和现场状况,顺势而导,激发并邀请每一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做到“课课清”;三是课后“思”生,每节课后,静心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经验是什么,缺憾在哪里,如何改进等。课堂教学由“粗放”逐步向“精细”转变,课堂由少数学生的舞台变为每个学生的全情投入和积极参与,学习共同体内的每个学生自主或受他人启发而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能力,个性化发展充分。 2. 呈现三个特征。在小班化教学研究中,我们凸显“体验教育”办学特色,积极创建学习共同体,课堂呈现出新面貌。我们所理解的“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基于“关照每一个”的教育理念,放手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形成能力,并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互助乃至共生互融,促进每一个人健康、和谐、个性化发展的平等学习团体。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和学生均能真诚接纳每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激活学习的兴趣与潜能。在创建学习共同体中,我们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倾听、互助、分享非常重要,这三个要素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实发生,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张扬、教育优质发展。
(1)真诚倾听,“纯知识学习”转变为“充盈人文关怀的知识学习”。“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自从创建学习共同体以来,我们发现“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因此我们提倡,要在课堂上培养认真倾听的好习惯,由“能安静地听他人发言”,到“能听懂他人发言”,再逐步发展到“在倾听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刚刚揭示《我和课本剧》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时,六年级学生就炸开了锅,各执己见,有的说:“课本剧就是把课文内容演成小品”,有的认为:“既然称之为‘剧’,应该模仿话剧的形式”;还有的直接表态:“我们小组排演个《皇帝的新装》不就得了呗”……教师耐心地听完所有学生的一己之见后,平静地问:“这可不是语文活动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研究内容,你想了解些什么呢?每个人先自己想想,再听一听你们这个学习共同体内同伴的发言,梳理出研究的思路来”。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紧紧围绕主题自主思索、发表观点和倾听同伴发言。
我们看到,课堂上流淌着静静聆听、静静思考的和谐氛围,教师穿梭于组和组之间学位论文www.618jyw.com
,也在倾听。这样的“真诚倾听”既是对学生的要求,又是对教师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约束,它能让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学习更显价值,并能让每一个他人的学习体验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真实互助,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教授、相互帮助,形成亲密的同伴互助关系,养成主动询问同伴和热情帮助同伴的习惯。教师更多的时候抽身而退,鼓励学生个体或群体通过自身的猜想、体验、实践找到答案,教师仅在关键时刻将学生的问题和不同见解串联起来,使他们的思考更深入、更开阔、更完善。事实证明,当教师“无为”时,学生变得非常主动与投入。
在小班教学中,这样真实的互助是有价值的,学生不断自我挑战,不断帮助他人,学习共同体内的每个人都得到了最优发展。而我们教师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让学生人人参与,这个设计对全班和“这一个”学生有什么意义,教学的关键环节会考虑到不同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需求,促进每一个都发展。课堂中,教师就像织网一样,将一个又一个的学生回答联结起来,教师自己再退身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改革,让机械生硬的“讲授”,变为生动鲜活的“对话”,每个学生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拥有更多自主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所获得的知识与习得的技能更加稳固。因为参与,“每一个”都进入教师视线,教师也很好地完成了从“传授者”到“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师生幸福指数均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显著提升。
(3)真心分享,教师角色从“学生的教师”转变为“教师学生”。多年的课堂实践令我们发现,同样的学习内容,同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体验却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只会拉开这个差距。而学习共同体却能够缩小这样的差距,它为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体验创造了可能。在学习共同体内,教师和学生能尊重每一个他人的独特体验与思考,充分给予每个人感受分享其他同学的见解与交流的时空,所以每一个学生常常会获得一些完美而深刻的认识。我们高兴地看到,学生间的差距正在逐渐变小,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在慢慢成长,健康发展。同样,在课堂分享中我们的教师也在迅速成长,慢慢地从一个“学生的教师”变为了“教师学生”。

三、让师生、家庭、社区共同参与均衡教育改革

1. 学生健康成长。通过深入小班课堂听课,我们将原有大班与现行小班观察到的项目进行了对比分析。(如下表)
例如,同样的科学实验,同样是将全班分成六组,由于小组合作的时间有限,大班中的学优生往往成为活动的主角,无形中剥夺了其他学生的实践权、表达权,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而小班因为人数少,每个学生都有充分体验、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参与率、发言率、评价率均达到100%,人人因受到重视而充满自信、均衡发展。
我们亲历小班化教学实践,看到学生的可喜变化:习惯好了,人人讲文明,懂礼貌,坐立卧行的好习惯逐步养成;方法明了,在体验学习实践中,学生们初步领悟多读、多诵、多记、多观察、多实验、多制作的方法,学习能力逐步提高,学习负担明显减轻;身体棒了,学生能吃会睡,积极锻炼,近视眼少,身高、体重正常,心态阳光;学业优了,实验年级的学生在自身原有基础上人人得到发展,科科有所收获,学业成绩稳中有升。
尤为欣慰的是,正因为我校教师始终坚持“知识学习和人文关怀融合”的理念,在我们这个农民工、流动人口子女较多的学校里,学生们不再自怨自艾,而是充满感恩、充满希望地学习和生活。从一年级开始,我们搭建了校园梦想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我。于是从那一刻起,每一个学生都开始拥有自己的梦想,并在每一天中为梦想而努力学习,这些都为他们未来的幸福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教师主动提升。

(1)主动走进孩子心灵世界。随着小班化教学研究的深入,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也开始涉足他们的家庭生活。家访时,我们看到占比76.2%的流动人口的孩子生活环境简陋,不少家庭连写字的书桌、台灯都没有,但是他们仍然积极乐观地生活,并希望通过好好学习去改变家庭的未来。于是,我们的教师开始追问自己:“我们为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努力了吗?”大家潜下心来,给予了这群孩子更多的关怀和帮助。2013年元月,学校“首届小班化教学论坛”开幕,有教师感慨万分:“小班化教学给了我更多进入孩子心灵世界的条件。我们打开教育之眼后发现,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可爱,他们24小时都在等着和我们交流”。有的教师还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正在踏实地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产生积极的影响”。
(2)个人专业化成长的觉醒。小班化教学研究唤醒了教师的专业自觉,他们开展教学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提升。研究主体由“被动参与”逐渐变为“主动研讨”;研究内容由以前仅关注教材、教案,到现在更加关注学生;研究方式由定期集中大型研讨,变为现在的根据需要随时开展小型多样的微型专题研究;研究评价由一学期一总结,变为现在的随时小结。教师开始真正依据小班教学的情境改变僵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新的教学情境下更新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2. 学校快速发展。

(1)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的改变。小班化教学研究令我们的管理发生了“四个转变”:一是办学理念从认识想法逐步转变为干部教师的实践行为;二是德育工作在思想上从“重智轻德”转变为“以德为先”,在方法上从“说教式”逐步转变为“体验式”;三是教学工作在理念上从“讲堂”逐步转变为“学堂”,在教学方法上从“同步教学”逐步转变为“合作学习”;四是办学效果从曾经学生发展不均衡,逐步转变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2)家长及社区的评价。家长与社区居民亲眼见证了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研究后的变化,他们给予了“三实”的评价:学校让全体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学生同样受到优质教育,为均衡教育办了实事;小班化教学研究确实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取得了一定实效;小班化教学实践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体素质得到提升,有实绩。
(3)社会资源的支持与帮助。两年来,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办学声誉显著提升,社会力量支持教育的力度大大提高。武汉市时代天宇置业有限公司的企业家为学校捐建一栋价值近600万元的综合活动大楼,美国塔尔萨大学终身教授王涛先生、上海自强广播电视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孟春先生从2013年6月开始在学校设立“自强学生奖学金”。
两年多的小班化教学实践让我们看到,“快乐”写在每个孩子脸上,校园里每天都演绎着精彩故事。教好每一名学生,带好每一个班级,服务好每一个家庭,让每一名学生都享受到优质教育,将每一名学生和每一个家庭的个体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已成为我校全体教师矢志不渝的教育梦想。
(组稿:谢铭德 编辑:郝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