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秘本以《秘本三国志》来看陈舜臣民族观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22057 浏览:967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陈舜臣是日本著名的华裔作家, 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以博学多识和丰富的想象结合严谨的推理和独特的结构赢得广泛赞誉,掀起了日本阅读中国史的热潮。《秘本三国志》是作为一名历史学者的陈舜臣以自己的方法来解读和推理出的三国史。本文将通过对《秘本三国志》中民族因素的评述和探讨进一步的认识这位在中日双重文化中产生的作家的民族观。
关键词:《秘本三国志》 陈舜臣 民族观 民族融合
1672-1578(2013)04-0051-02
陈舜臣是日本著名的华裔作家,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大师级人物。他的作品风行日本,也获奖无数。在日本文学史上还没有哪位外族的作家能取得陈舜臣这样的文学成就。他开创了日本“中国历史小说”之先河。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以博学多识和丰富的想象结合严谨的推理和独特的结构赢得广泛赞誉,掀起了日本阅读中国史的热潮。
《秘本三国志》可以说是作为历史学者的陈舜臣以自己的方法来解读和推理出的三国史。中国的《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备受世人的喜爱和推崇,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还先源于:毕业小结www.618jyw.com
后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多个国家广泛流传,尤其受到日本人的喜爱,对日本文化形成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日本人在品读三国的不少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经典著作。如通俗文学大师吉川英治的《三国志》逐渐成为引导日本人形成“三国志观”并对其他作家产生巨大影响的经典名著。《秘本三国志》同样也是对中国三国文化的改编,但是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吉川英治的《三国志》相比,《秘本三国志》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三国故事叙述方式。故事从黄巾起义始,以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终。而且更多的站在历史学者的角度,不偏蜀刘也不偏魏曹,以一种客观考证和推理相结合的创作理念来叙述这段历史,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 陈舜臣在作品后记中也提到,“我从现代人的角度出发,书写了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那个时代所发生的故事,在下笔时尽力摆脱《三国演义》原文的束缚,依照自己的方法来理解这些相同的基本史料,并且按照自己的方法去解释、推理才最终创作出了这部《秘本三国志》。”
陈舜臣文化身份复杂、热爱中日两国文化,熟知中国历史。悠悠历史长河中他最钟情于三国故事,他熟读关于三国的各种正史和野史,甚至多次来中国进行三国遗迹实地考察,对三国历史倾注了强烈的创作热情。而作品《秘本三国志》正是表达了陈舜臣独具特色的历史观和创作理念。他的作品强调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乃至十分奇特的包容性和影响力。是从小说家和历史学家的双重标准去历史的视角,陈舜臣以这种视角创作的作品不仅要淋漓尽致地展示历史故事,而且从这些历史故事中能挖掘和展现真实历史发展规律。展现出他的独具特色的历史观和创作理念。其中也包括对于民族发展和融合的观念。本文将通过对《秘本三国志》中民族因素的评述和探讨进一步的认识这位在中日双重文化中产生的作家的民族观。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史书中也提到过许多的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战争和民族融合伴随着悠悠历史长河一直在进行着。陈舜臣在熟读中国历史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中国的民族发展史和民族融合史,他认为古代中国人把中原的居民当做文明人,其他地区的如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的人当做野蛮人,也就是说古代中国人区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不是血统而是看其是否受到文明的洗礼。从这方面来看中国的民族之间是很有通融性的,外族只要接受中华文明就可以归化为中华之民,因此陈舜臣认为,中国文明比起血统来更重视的是融合,中华文明是通过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形成的。他指出:“中国之所以能延续发展至今,是它在扩大文明的同时,将野蛮人也列入自己的部分,且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的结果。另外,不重视血统的‘中华思想’使混血变得容易。如果中国也有像日本那样注重血统的思想,中国可能会衰退,甚至走向灭亡的道路。”
陈舜臣的这种民族融合观念在《秘本三国志》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在这个作品中除了描述风起云涌的三国乱世,同样也用了不少文笔来叙述中原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的有月氏族、匈奴、康国、乌丸、蒙古族,羌族还有西南的少数民族等等,其中对于月氏族与汉族的交流的描写最全面。
《秘本三国志》中的月氏族及其宗教信仰佛教几乎贯穿了整个三国历史,月氏一族本来居住在甘肃西部,由于匈奴的侵略所迫西迁至现在的阿富汗一带。因为地理位置距离天竺很近,大多数居民都信佛教。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当时定居在东都洛阳,以经商为主,将西域的许多物品和风俗也带到了中原。如,古代汉族的习惯是跪坐在席子上,坐椅子是从西域传来的,后又有了胡服、胡床、胡琴、胡椒、胡桃等。当时的汉灵帝优待胡人,使他们在洛阳有了一定的发展壮大。并将自己的信仰佛教逐渐的发扬光大。
而白马寺就是定居洛阳的月氏族人潜心修行的地方,《秘本三国志》的整个故事有许多也都与这个白马寺有关,在作品中作者花费了不少笔墨描述月氏族人推广佛教的过程,似乎整个三国风云的变幻都有月氏及其信仰的佛教的推动。月氏族长支英,景妹等人的身影不断出现在曹操刘备等人的身边,对其产生不少影响。处在三国这样一个乱世,作为少数民族也不能够置身事外,同样不断地担心全族的安危,担心世事多变,当权者不断更迭,他们担心要是出现讨厌胡人的当权者,那么胡人的命运堪忧。所以他们为了能在洛阳生存下去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一方面他们努力积德行善推广佛教。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政权不断更迭的年代,对正当权阶级保持恰如其分,适可而止的关系。对于有可能的下一代掌权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正如族长支英所说:“漂泊他乡的异族人,必须学会明哲保身。那些有可能善待自己的大人物,每一个都要结交,以备不时之需。”在作品中的景妹是当时在洛阳定居的西域少数民族月氏族中的女子,也是个佛教徒,美貌和才智同样出众。在她看来。为了族人的幸福和安全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因为月氏族长从小对她的教育就是“必须美丽还有贤明,要得到下一代当权者的宠爱,能在男人怀里说:‘月氏一族有劳大人了’。”此时的景妹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件随时准备送人的“礼物”, 月氏族希望通过送礼物来取悦下一代当权者。不仅如此,月氏人由于常年居住沙漠地带,总需解决水的问题而擅长挖掘技术,他们利用这个技术帮助董卓挖地隐藏财产,从而保全了月氏族在董卓执政期间的安全。还在施药行中救曹操与危难之中,并帮助刘备和孙权巩固蜀汉与东吴政权,使月氏族在兵荒马乱的三国时代也能有所发展。他们有着波斯、土耳其血统,在容貌语言和生活习惯上都和中原人又有很大的不同,尽管如此,他们却和周围汉人相处的融洽,不过与其他的少数民族努力和汉族融合不同,月氏族人似乎并没有融入汉族生活的打算。他们遵从着自己的生活习惯,特别是虔诚的保留并在中原发扬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云游四方,一路走一路念经文,通过施舍药物来向民众传教,并将经文翻译成汉语,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佛教器具,在中原传播佛教。陈舜臣还在小说的故事发展中,看似无心实则有心的穿插佛教徒们传播佛教的过程。为死刑犯、为不幸死亡的平民、也为伪佛教徒们收尸体为他们超度灵魂,为普通百姓施药行,建义舍收容难民,与五斗米道宣扬拯救现实世界不同,佛教更多的是给人描绘一个死后的世界。让人们不会畏惧死亡的恐怖。在动乱的年代,人们经历了很多不幸开始有了死后拯救灵魂的念头,佛教在这个时期俘获了人心。正如陈舜臣所说,民众疲惫不堪想借助宗教信仰来脱离苦海,道教过于现实性,于是旨在拯救人类灵魂的佛教传入后马上扩散开来。最终取代道教成为中国最大的宗教组织。而月氏族也由于佛教的传播在中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