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课程改革基于工作过程《仪器分析技术》项目化课程革新探索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8095 浏览:229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仪器分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工学结合”的能力训练项目为载体,选择合适的任务作为学习性工作任务,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特色,学生在“做”中“学”,体现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理念,最终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通用能力。
关键词:工作过程;仪器分析;项目化;课程改革
1672-5727(2013)09-0080-02
“仪器分析”课程是食品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专业开设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技术密集、内容抽象、知识更新周期短、实训所需仪器精密贵重、操作复杂等特点,导致该课程实际教学偏理论,技能实训表面化,“教学做”一体化实现难度较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为克服这一突出问题,课题组尝试以现代高职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分析岗位工作过程所必需的能力,分析工作过程,进行项目化课程开发。
明确课程定位
本课程针对食品加工企业和食品流通企业的食品分析检验员、质量与安全管理员、食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检测公司的食品分析检验员、相关行业从事实验室管理、分析仪器设备维护和科研辅助性工作,通过学习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检测能力,最终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利用现代仪器设备分析检测和常规技术管理打下基础。
确定设计思路
分析就业岗位和职业范围 专业调研显示,本专业学生初次就业岗位主要为:微生物指标操作工、理化指标检验工、食品检验工、基层管理人员等工种。
滨州职业学院邀请相关企业的专家针对以上各工作岗位和职业工种的工作性质、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们提出了详尽的职业行动能力要求。另外,在这个岗位上,企业专家还对毕业生从一名实验操作员经过努力成长为项目课题组长,最后成为项目负责人的职业成长历程提出了各阶段应具备的工作能力。这样便勾勒出毕业生从新手成长为熟手、能手、技术骨干最后到技术专家的职业成长轨迹。为此,我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各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考虑到应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成长预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确定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 (1)能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出合理的分析检测方案;(2)能利用仪器分析的原理分析常见检测的影响因素,进而寻求适宜的样品处理工艺条件;(3)能进行信息迁移,根据仪器说明书实现对该仪器的认知、操作,会仪器日常维护和常规故障排除,能进行数据处理及填写实验报告,能解释所得信息和结果,分析检验误差产生的原因;(4)能规范使用分析检测实验室的常规仪器和设备,采取适当的劳动保护措施进行操作。(5)能对实验产生的废弃物按环保要求进行预处理;(6)能正确收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评价;(7)对已完成的工作能进行规范记录和资料归档。
知识目标 掌握实验室环境管理和工作管理知识;掌握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理解影响测定反应的因素和测试误差产生的原因;掌握分析数据的数学统计及数据处理方法;掌握谱图分析方法;掌握仪器保养知识;掌握复杂试样的采集、富集、分离方法。
素质目标 具备安全、环保、节约的检验理念;具有法制意识、责任意识,遵守职业道德;牢固树立细节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项目设计 本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并转化为相应的项目,既涵盖传统课程体系的知识点,又使学生中国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而且兼顾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性和认知规律,以具体典型的检测为载体,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现由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的转化。每个工作项目按工作过程统一提炼为认识基本结构、样品处理、基本操作、定性与定量、仪器日常维护与保养5个具体工作任务(见表1),增强了课程的系统性,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对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单元的划分。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六步教学法”,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每个单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大步骤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会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为更好地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笔者设计了课堂教学设计表(见表2)。通过完整的项目训练,学生不仅建构了职业知识,提高了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与人合作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
采用多形式的考核评价模式
改革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的考试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整个课程评价具有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课程、教学与评价三者整体化的特点。理论知识考核采用课堂提问、课堂练习、作业、研究性习题,辅助以学习态度考核、阶段性考核、期末综合性考核等多种形式组合,其中研究性习题可采用分组、分层次、学生自行制作相关报告上讲台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阶段性考核和期末综合性考核可以是闭卷、开卷、半开卷等形式,考核内容以应用为主,着力避免“死记硬背才能得高分”的局面出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以来,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该课程的教改,积累了课程改革经验,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
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2004(24).
[4]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4).
作者简介:
刘治刚(1980—),男,山东泰安人,硕士,滨州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生物技术等教育教学管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