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设创设情境让经验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更新时间:2024-01-04 点赞:27167 浏览:1212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基本活动经验”对教师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词。说“熟悉”,因为它是2005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反思研究以来早就出现的名词,并且是一线教师日常教学中不经意间就完成的工作;说“陌生”,则是因为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把教学目标中的“双基”变“四基”,把“基本活动经验”推到全新的地位。新一轮课改要求广大教师的关注重心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向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帮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倾斜,更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著名特级教师许卫兵在执教的 《比的意义》一课中,有效地运用了“情境串”,其情节发展形成一条主线,将“比的意义”一课中零散的、平淡的知识点串连起来,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经验,这样结构化的课堂处理,引领学生的经验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
片断一:“漫画”作中国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引子,强化丰富直接经验,形成概念的“雏形标准”
(课前播放漫画 《阿福做新衣》)
师:阿福要做衣服了,因为没有尺,老裁缝就用手去测量,小裁缝把测量的情况记下来:身长三拃。小裁缝回到家认真地做了衣服,衣服做好,出现了问题。阿福的衣服太小了。老裁缝一量,生气地说:我告诉你身长三拃,你怎么就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因为小裁缝没有老裁缝手大。
生:老裁缝的手比小裁缝的手大。
生:老裁缝两指间的距离比小裁缝的要长很多。
师:哦,“三拃”和“两拃”是两个人的,(师手比划,老裁缝的一拃比小裁缝的一拃长)知道什么原因了吗?
生(齐):老裁缝的手比小裁缝的手大。
师:这是生活中的问题,要从数学角度思考。我们必须要想一个什么东西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变聪明了,于是就有了什么?
生:尺子。
师:尺子上还有刻度,你说这个刻度有什么作用?
生:能精确地测量比较长的东西。
师:尺子能精确地测量出数量,是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也是一个统一的标准。
师:再想想看,让我们又想到了什么?
生:老裁缝手的两拃等于小裁缝手的三拃。
师:除了测量长度需要标准,测量体重、时间等都需要标准。
【实时评析】许卫兵老师课前播放了几幅学生喜欢的漫画,就“抓住”了学生思维的起点。从两个人的“三拃”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直接经验,但这仅停留在肤浅的“经验层面”,学生受自身知识经验的局限,先想到“老裁缝的手比小裁缝的手大”,再想到“老裁缝手的两拃等于小裁缝手的三拃”,这时许卫兵老师用数学知识加以引导,追问:“我们必须要想一个什么东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向深入,从而在无形中渗透了“标准”问题,与“比”的学习中份数需要大小“标准”相同,只有一份的大小一致,才具有可比性,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片断二:“慢镜头”作路径,深化利用生活经验,形成概念的“表象表征”
(课上播放课件《配制蜂蜜》)
冬冬到王阿姨家做客,王阿姨用蜂蜜和水泡了一杯蜜茶给他喝,甜味适中,味道很好。几天后,冬冬家来了几位好朋友,他也想泡这样的蜜茶给客人喝。可是怎么泡呢?他打电话给王阿姨。王阿姨说:“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
师:如果你是冬冬,听了王阿姨的介绍,会怎样来配制蜜茶呢?
生: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
师:如果来了很多好朋友,可不可以泡一个大杯呢?
生:按9:1来配。1份的蜂蜜配9份的水。
师:能不能说具体一点?
生:20毫升的蜂蜜配180毫升的水。
生:50毫升的蜂蜜配450毫升的水。
师:怎么想出这样的数据?
生:我把蜂蜜扩大5倍,水也扩大5倍?
师:这样的例子是不是还有好多?为什么水和蜂蜜数量在变化,却还是“一样甜”呢?
生:因为水和蜂蜜扩大同样的倍数。
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和蜂蜜的倍数没有变。
师:看看是不是9倍关系?这9倍关系,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
师:为什么都是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有不同的数量呢,一个9倍,一个 ?
师:如果把两个量的顺序调换一下位置,就得到两个不同的数。
师(演示):只要用1份的蜂蜜,配上同样9份的水,就可以得到同样甜的蜂蜜,这个数学知识叫做什么呀?(板书:比)
师:这时我们应怎么说呢?
生:水的量与蜂蜜的比是9:1。(板书:水的量与蜂蜜的比是9:1)
师:如果把蜂蜜放在前面和水比呢?
生:蜂蜜的量与水的比是1:9。(板书:蜂蜜的量与水的比是1:9)
师:为什么就变成1:9了呢?
生:比的量不同。
师:意思是比的顺序不同。(指板书,画出比的标准“水”)
师:我们都不单独说一个比,而是说出完整的“比句”,这样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实时评析】许卫兵老师在课的开头,用学生熟悉的“冬冬招待客人泡蜂蜜茶”的生活情景作为切入口,以“一样甜”为泡制的标准,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经验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地产生联想,他接着又问:“如果来了很多好朋友,可不可以泡一个大杯呢?”学生回答的泡制方法都围绕着几杯一样的蜂蜜茶,就需要几个10毫升的蜂蜜、几个90毫升的水。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深刻体验到“变与不变”的真相——为什么“一样甜”都是用1份蜂蜜和9份水,自然过渡到用数学语言表述“水的量与蜂蜜的比是9:1”“蜂蜜的量与水的比是1:9”,在观察对比中发现,“比句”陈述中两个量的顺序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很快激活了学生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与以前学过的“×比×多几”、“×比×少几”、“×是×的几倍”、“×是×的几分之几”的系列知识道理一样,要陈述相对的两个事物时,一定要先搞清谁是“标准”,找准了“参照物”,才能把问题说得清楚明白。用配制蜂蜜茶的情境作“慢镜头”处理,学生已形成了“比”的情境表征。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