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忧愁喜悦乎?试述忧愁乎?任务书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29137 浏览:1331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672-1578(2013)05-0251-01
在学习《归去来兮辞》这篇课文时,笔者组织学生分析本文的思想情感。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发言,认为陶渊明在文中表达了自己辞官回田园时的愉悦、欣喜之情。并指出这一点可以从“载欣载奔”、“眄庭柯以怡颜”以及“悦亲戚之情话”等诗句中充分体会到。他的发言有理有据,得到了同学们的充分认可,于是我按照教学设计,准备进行下一项内容。
就在这时,有同学举手,笔者让他起来发言,他说:“老师,我觉得陶渊明在这篇文章里除了抒发愉悦、欣喜之情之外,还抒发了另一种情感。”
笔者问:“抒发了什么情感?”
他回答说:“是忧愁。”
这一下,好多同学都笑了。笔者也笑了,说:“不会吧?大家认为他的看法正确吗?”
“不正确!”话音未落,就听到大家响亮的回答,有的同学一边喊一边还举起了手。
笔者示意其他同学放下手臂,摇了摇头说:“嗨,孔子曾经批评‘率尔而对’的子路,教导弟子要‘敏于思而慎于言’,真是用心良苦哇。”一句话让大家立刻静了下来,有的同学还在下面调皮地吐了吐舌头。
“这就对了,”笔者说,“那么,现在我们该做什么呢?”
“听理由。”
“很好!”笔者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对刚才发言的同学说,“大家想听听你的理由。”
“因为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没有了五斗米的俸禄,又不大会干农活,他自己曾写诗自嘲,‘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所以只好过着贫穷的生活,史书上就写他有时想饮酒而没有酒,有时甚至还挨饿呢,这怎不叫他忧愁呢?”
“嗯,表述很清楚,”笔者请他坐下,然后问其他同学,“这回,你们觉得他回答的正确吗?”这一下他们学乖了,没有马上回答我的问题,而是一边翻书,一边讨论起来。
过了一会,有同学举手发言。“老师,我觉得他说的有些道理,但不够全面。”
“好,请你谈谈,”笔者说,“请大家注意听。”
“我觉得陶渊明弃官归隐时对日后过苦日子是有思想准备的,因为此前他就曾因为穷苦而几度出来做官,而这一次是他彻底归隐,在陶渊明看来,尽管过苦日子的滋味是不好受,但总比在官场‘心为形役’要好得多,所以应该不太会因此而忧愁。”
“好,用语严密,那他到底为何而忧愁呢?”
“嗯,这个问题,我还是先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吧。”
“哄”的一下,我们都笑了,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笔者觉得这位同学的思路很好,于是决定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好,同学们,这回,你们觉得他的想法有没有道理?”
“有!”简直是异口同声。
“有进步,”笔者赞许地点点头,然后问,“那么谁知道陶渊明为什么忧愁呢?”
一片沉静,显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怀才不遇!”突然,一个悦耳的声音打破了沉静,就像一个智慧的火花点燃了同学们思维的火炬,大家热烈地讨论起来。
经过研究讨论,同学们认识到陶渊明在这篇课文里抒发了很复杂的思想情感,除喜悦外,自然也包括忧愁———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忧愁。至此,笔者见时机已成熟,于是便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同学们,以往有分析者认为,陶渊明是因讨厌官场而忧愁,而回归田园后则十分快乐。通过探讨,大家认识到这一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从诗中可以体会到,在陶渊明终归田园之后,内心仍萦绕着忧愁。为此,我们要进一步进行探究,请大家结合课文思考一下。”
“老师,”一个同学说,“ 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您解答。”
“好的,你说。”
“我不大明白‘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两句诗表现的思想情感 ,如果说诗人是因在官场‘心为形役’而内心忧愁的话,那么此时诗人已决意辞官而回归田园,理应高兴才对,为什么还要发出‘奚惆怅而独悲’的感叹呢? ”
“问得好,”笔者回答说,“其实,陶渊明这两句诗,貌似之语,实则反思之辞,同时,对读者也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作者是在反躬自问,自己讨厌官场,久慕田园,今日终于如愿,‘求仁’业已‘得仁’,为什么心里还会失意忧愁呢?要解答这一疑问,需要进一步了解陶渊明辞官归田园的具体背景。大家知道,陶渊明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愤然去职的。然而,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读书人,陶渊明亦具有读书取仕,辅君济世的宏图大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渊明亦有‘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的豪迈诗句,他原本是一个‘金刚怒目’式的人物。只是当时社会动荡,官场黑暗,令他无法实现伟大的抱负,壮志未酬身先隐,安得不忧?如果我们不顾这些背景,而单纯认为陶渊明本心不愿意出仕或觉悟到过去出仕是做错了,那就真的错了。”
“那么,怎么理解陶渊明回归田园的喜悦呢?” 又一个同学问。
“陶渊明从小就喜欢田园,他回归田园的愉悦、欣喜之情是发自内心的。这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诗句中就可以体会到。然而,热爱田园与出仕并不矛盾。我们知道,谢灵运做永嘉太守时‘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沈括《雁荡山》),欧阳修、苏轼也都是如此,还有李白、杜甫、王维和孟浩然这些大诗人,个个热爱田园山水,但同时又都有出仕的愿望。例如孟浩然就曾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句表达自己渴望出仕,希望得到张丞相引荐的愿望,陶渊明自然也不例外。”
“那陶渊明在本文中抒发的情感到底是喜悦还是忧愁呢?”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陶渊明的内心充满矛盾:爱田园而又渴望干一番事业;想出仕而又有志难伸,不出仕就意味着放弃了济世的理想。因此,本诗于喜悦之中又有排遣不去的忧愁,这种情绪如草灰蛇线,时隐时现。试想,第二段中,诗人在黄昏‘抚孤松而盘桓’,只是因为热爱自然美景而留恋不去吗?第三段‘乐书琴以消忧’,所消何忧?如果说他回归田园是快乐的,那么,此处又何谈‘消忧’呢?在‘善万物之得时’之后,为何紧接着一句‘感吾生之行休’?特别是最后一段,更是充满这种惆怅之情:‘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分明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白,年老而功业无成的感慨,其难以自解的无奈、失落与空虚,凝结成深深的悲愁。”
“老师, 对于诗的后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
疑’,有人认为其包含悲观消极思想,您怎么看?”
“这个说法似乎不妥。结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结句,同时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矛盾斗争的结果。至此,作者终于认识到‘帝乡不可期’,感悟到‘宇内’的永恒与生命之短暂,所以非常珍视有限的生命。既然官场黑暗,壮志难酬,再出仕无异于浪费生命,不如及早回归田园,在心灵与自然的交融中感受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自己与亲友的交往中体味浓浓的亲情。更为可贵的是,陶渊明在仕途不得志的情况下,于无奈、惆怅之中又表现出不屈与反抗。他热情讴歌田园山水,分明是以田园山水之清洁、美好来反衬官场的污浊、丑恶。同样,他的桃花源的理想画卷不也正是对当时动乱的、不平等的黑暗现实的有力嘲讽吗?由此可见,陶渊明绝不是什么隐士,他分明是一个斗士,用他归田园的行动和他清新的诗文与那个腐朽、污浊的社会斗争,以他博大的胸襟与深邃的思想,在更深的层次上对人生价值进行了探求,千载之下,犹令人感怀。同学们,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通过上述研讨分析,学生兴致盎然,对陶渊明的思想情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思维与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堂课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笔者认识到课堂生成性的重要意义。课堂是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地方,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注重心智的启迪与能力的培养。教师不是课堂的权威与主宰,而是学生的向导与伙伴。一堂语文课的目的,不仅在于完成既定目标,更重要的还在于根据课堂的情况,灵活处理,注重生成性,从而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论文下载中心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