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不可或缺“失望”也是一种不可或缺成长营养网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17752 浏览:739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天早晨,看到一脸焦急的小林父母,刚进教室的王老师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小林父母低声说:“老师,小林不见了。昨天我俩很晚回到家。孩子跟我们说,这个星期要请全班同学一起庆祝生日,而且要去最好的酒店,我们没答应,他就和我们发起了脾气。早上,他留了一张纸条,说再也不花我们的钱了,自己去打工赚钱,现在不知道去哪里了。”“别着急,估计孩子不会走太远。你们先去亲戚家找找,我在班里问问。”晚上八点多,小林找到了……
失望是一种心情,是一种情绪,是希望落空后或浓或淡的惆怅。成长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失望,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养分”。但这种“营养”也并非是让育人者特意去搜索、灌输,而是顺其自然,让学生在失望中体验真实的生活。和众多中小学生离家出走事件一样,小林“打工事件”其实就是“失望营养”缺乏所致,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小林一次获取“失望营养”的机会。
究其原因,一是难以面对“失望状况”所致。像小林一样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期,一心希望自己的个性权利得到尊重,一心希望自己懒散、虚荣等毛病得到宽容,而现实却是教育者的要求一直都没有放松,当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难以应对意外出现的“失望状况”,“打工式”的离家出走只是一种无奈的应对方式。
二是难以处理“失望事件”所致。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失望事件”,有此经历的自然具备应对的心理素质,会轻松解决自己的问题;相反,没有经历的猛然面对冷落、批评、警告,不知所措的同时加之叛逆情绪作祟,只有选择逃避式的出走进行对抗。
三是难以承受“失望结果”所致。小林想在最好的酒店里请全班同学一起为自己庆祝生日,却因父母反对而泡汤。这样的“失望结果”和自己的美好设想反差过大,无法承受自己难受的心情、难以向全班同学解释、难以面对或多或少的挖苦和歧视。
一位教育专家说:“把要东西的权利交给孩子,由他决定父母同意或不同意,就像给了孩子一件他不会使用的武器,这迟早会让父母后悔不已……”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失望体验对于教育的价值。孩子要长大,必定要自己去面对社会、人生,而适当地给予失望体验,针对性地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拒绝失望这种“养分”会让教育格外苍白。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的长辈格外娇宠,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要,许多家长往往会无原则地满足要求,使孩子从没尝过失望的滋味。一个从来没听过“不”字的孩子,自然难以拥有承受失望的能力。而对失望承受能力低实际上是一种缺陷,它会伴随出现精神痛苦和失常行为,使孩子变得脆弱、不成熟,影响孩子心理、人格正常发展。人的是没有限度的,孩子同样如此。如果对孩子的要求一味地、无节制地加摘自: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以满足,而不注意及时注入“失望的养分”,结果只能使孩子走向贪得无厌的深渊。
珍视失望这种“养分”让教育缤纷多彩。现在孩子的物质需求大多都能被满足,而恰恰缺少失望体验。育人者适当施以“失望”,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一些伤害,但同时也会让他们获得更多“营养”,绽放出耀眼的“色彩”。一是失望体验可以真正触及到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他们的失望表现,育人者可以在交流中更加清楚他们的心理需求,在互动中可以更容易教授生活技巧、锻炼心理承受能力;二是失望体验可以有效克服他们的不良个性,失望体验可以让其学会忍耐,明白凡事必须先面对痛苦,先把问题解决,享受的快乐才会更大;三是失望体验可以直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失望体验可以让他们体验到精神紧张、经历失意事件,学会与同学交往,学会料理好自己的生活,学会帮助他人。当然,让他们得到失望体验,也不是无限度地拒绝他们的任何要求,育人者还应对他们的要求进行理性的评价,对合理的要求要尽力满足,不合理的要果断拒绝,并清楚地说明原因。他们是正在成长的个体,在尝试着进行自我规范,而育人者给予他们的“失望体验”,正是用最有效地方式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环境。
“失望”,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成长养分。让我们的育人实践尊重“失望”,多给“失望”一些立足和展现的空间吧,让孩子们可以拥有、适应、享受天然的成长状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