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创新能力基于革新能力培养生物实验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

更新时间:2024-01-13 点赞:7192 浏览:187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从建立教学资源库、创设实验情境、强化实验设计、拓展实验类型等方面对生物实验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加以整合,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的信息积累、营造环境、增强效果、丰富内容等方面的作用。
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学生验证所学的知识、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锻炼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生物实验常受多方面的限制,制约了生物实验的开展,如有的实验因周期过长无法在课堂上或实验室进行,有的实因验观察对象太微观难看清等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条件。近年来,笔者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运用到生物实验教学中,优化了实验过程、拓宽了信息渠道、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了应有作用。
1 利用信息技术装备积累信息,建立教学资源库
计算机网络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信息容量大。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寻找分类网上的相关信息,二是整合各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建设适用的信息资料库。
1)图片资料可以从生物报刊杂志上选中后,再用扫描仪引入计算机;一些实物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引入;也可抓图软件从视频资料或Flash中获取,如超级解霸3000、Flashsnap。
2)文本资料也可以当作图片一样,用扫描仪引入,当然最基本是直接录入。
3)购买素材库光盘,在软件商店和音像店都有很多类型的素材光盘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格式www.618jyw.com
,例如自然风光、动物类、植物类,图标类、Gif、Flash等,可以根据需要挑选。
4)各种资料都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下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词进行搜索。比较常用的搜索引擎有Google、百度。还可以直接访问一些教育教学网站和生物专业网站查找,如生物教学资源网()等。
5)为了节省时间减少工作量也可以直接下载一些课件,并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最后把所需要的拼起来。
2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实验情境,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其良好的交互性能和视听优势,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如“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时,首先用录像放出自然界五彩缤纷的鲜花和动物世界等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植物花的多样性、美丽和动物的千奇百怪,然后让学生观察几种植物和动物细胞。在愉悦的实验情景中,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激活。
有些生物实验和内容我们根本无法进行,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如Flash等工具软件)可以进行模拟实验,使许多在正常实验条件下难以观察到的实验事实能真实地显示出来。如在讲述生物群落的演替等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动画,将实验过程动态模拟出来,直观地显现在眼前,学生的感观被充分激活了,可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学习的兴趣。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实验设计,增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巧妙地将一些静态实验变为动态实验,也可以将一些动态实验静态处理。例如,在讲述有丝分裂的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时,我们将显微摄影的一些图片用Authorware处理,将染色体的行为过程制作成动画,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活动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动态过程,效果会非常好。又如,动物的运动。动物的运动是很快的,很难看清楚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慢放和定格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印象深刻。
4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生物科学知识,丰富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参与式学习,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异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知识都是由实验得出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和科技信息中的这些隐性科学知识,鼓励学生多接受一些科技知识和科研成果,如在网上搜集一些生物学科研实验、科研成果应用等资料,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科研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是大有帮助的。
总之,创新型教学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设条件。生物实验不仅要达到教材常规实验目的,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化背景下,我们要让现代教育技术走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陆霞.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9(9):44-45.
[3]林伟.挖掘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生物学教学,2004(11):37-38.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义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