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取舍要求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6669 浏览:19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上海市小学二年级《语文》中的《松鼠的尾巴》一课,是一篇富有童话色彩和科学味道的文章,课文生动有趣,文本条理清晰,很适合采用动画技术进行形象展现。在教学设计之初,我考虑过将全文以动画片的形式进行推进,可以预想的是学生应该会对此种方式比较感兴趣,但学生究竟是对动画这种技术感兴趣,还是对课文的内容感兴趣呢?如果学生只是抱着看动画片的心态来学习这篇课文,语文课就变成了一堂动画欣赏课,而忽略了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只是浅层次的“活”,而不是思维上的“活”。因此在设计时,我没有制作全文的Flash动画,而是“截取”松鼠尾巴,进行局部放大,有重点制作了尾巴的动画片段。一方面让学生对重点部分有直观了解,帮助他们理解;另一方面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激发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这才是语文课的学科价值所在。信息技术之于语文教学,不是喧宾夺主,对于学生完全能独立理解和想象的部分,不需要依靠技术去“锦上添花”,而是用得恰到好处,在关键的重难点环节“雪中送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撑。
● 创设情境,品读赏析
在教学之初,先出示燕子和鱼的尾巴,以猜谜的形式导入课文,进一步引出松鼠的尾巴,以可爱的小松鼠引出课文。“小松鼠有一条毛茸茸的尾巴,可它不知道尾巴有什么用”,那我们就一起来学课文,了解松鼠的尾巴到底有什么用。
由于课文内容相对直观明了,因此在整体感知环节中,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读三个小故事,想想松鼠尾巴的作用,旨在帮助学生厘清文章脉络的同时,引导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进行连贯的表达。低年级学生对写作的练习以看图说话为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起共鸣,课件媒体在关键的环节出现和引导,对于尾巴的收拢、张开、盖住等相对抽象的内容以动画和图片的形式进行演示,但对于故事整体的发展,我并没有设计媒体展示的环节,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三年级即将开展的作文教学打下基础。多媒体技术虽然是强大的,但要选用,要在最关键的时刻亮相。
在细读文本阶段,通过齐读、个体读、师生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把学生带入一个个故事情境中去,在句型练习上,主要抓住文中小松鼠尾巴的“主要……就……”的结构方式。(出示板书)第一个故事通过对话朗读感受当时小松鼠的困惑到最后发现扫帚的惊喜。第二个故事通过抓住关键词的理解与感悟,让学生着急地向妈妈求救,读出小松鼠遇到危险时的紧张和着急。第三个故事通过教师的引读感受尾巴的神奇。整节课的朗读,引导学生读中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文章主题,读中生发想象能力,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关注字词,直观形象
本课中有大量的生字,对在字词的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经验积累的二年级学生,在教学时要各有侧重。例如,“屋”是一个会意字,学生很难仅仅从字面上进行识记,此时媒体的直观演示作用就有了用武之地,我设计了从古代的房屋图片进行演变的环节,尸字头表示房屋,里面的“至”是卧的意思,房屋里有卧榻,有盏灯,随着文字的变化,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屋”字。尤其注意的是,“屋”字中“至”中的一点学生非常容易忽略,但在看了这段文字变化动画后,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原来这一点就是屋中灯的灯芯,所以不能漏,但灯不在屋顶上,所以也不能写在“尸”字头上。在后面的写字练习中,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写错,可见媒体在这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象形字的教学上,如我校另一位老师在教学“笑”这个字时,运用动画从一个笑脸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文字,学生不仅直观了解了文字的演变过程,更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而针对文中其他的一些生字,则根据不同发音方法及字义合理地采用书空、分拆、凑字等方法逐个进行学习与理解,根据不同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技术进行“雪中送炭”。
● 尊重规律,科学调节
研究发现,一节课15分钟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会下降,学习效果也会随之下降。在这时,我设计了文字健身操的环节。第一节,头部运动,电脑媒体中出示各个生字的拼音,学生通过头部的变化标注声调。第二节,手指运动,通过手指标出屏幕上所出示文字的序号。不需要很复杂的技巧,不需要华丽的画面,但是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不仅缓解了精神上的疲劳,更让身体各部位得到了适当的运动,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618jyw.com
这样,学生又恢复到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总之,这一节课,借助动画、图片等多媒体,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不求用得华丽出彩,而是追求在合适的环节采用合理的方式,用得简洁高效,用得恰到好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