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德育利用新媒体拓展高校德育新空间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9310 浏览:348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新媒体扩张的当下,为高校德育开阔了新空间,使高校德育教育现有模式受到挑战。转变德育教育理念,将说教宣讲转变为行为引导、将管理手段转变为工作平台、将知识共享转变为价值共享。通过坚持开放性;富有创新性;兼顾实效性;追求多样性;体现兼容性等整合新媒体资源的原则,合理有效的整合校内新媒体资源,如将校报转变为“手机报”、开设媒介素质教育课程、适时建立校园网络发言人机制。同时根据专业特色对校外新媒体进行拓展,如联合地铁DMG打造地铁9号线大学生专题节目;研发德育教育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应用程序等。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德育;资源整合
1674-9324(2013)09-0262-02

一、新媒体技术和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早出现在1967年,由美国CBS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首次使用。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在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给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同时,美国媒体学者指出,在新媒体迅速扩张的时代,同社会商业媒体(Commercial Media)一样,大学校园媒体(College Media)作为国家媒介体系的一部分,他们无权让自己置身事外,因此必须适应新的媒体环境,掌握新的媒体技术和新闻技巧,这已毋庸置疑。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专家学者已意识到新媒体技术和环境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德育教育现有模式受到挑战,对德育工作者的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环境开展德育教育得到了认同达成了共识,但实际操作上没有寻求到有效抓手。

二、正确认识新媒体迅猛发展趋势转变德育工作理念

首先是将说教宣讲源于:论文的写法www.618jyw.com
转变为行为引导,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传统的面对面教育以及课堂宣讲等思想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借助各种新媒体手段来实现对大学生的行为管理显得更加事半功倍;同时将管理手段转变为工作平台,以往各高校通过技术监管、实名注册、删除敏感网帖等技术手段来监控网络舆情,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应该从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和常态管理转变,把新媒体当作日常性的工作平台,在课堂讲授等传统方式外,利用网络、博客、、短信等新媒体手段来开展工作;还要将知识共享转变为价值共享,面对信息需求量极大的大学生群体,很多高校将重心放在网站建设上,但多停留在知识共享的层面即简单的内容罗列,缺乏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应该以价值共享,或者说是精神共享为重要工作内容,提供可以传达价值观的、影响学生思想的内容,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等主流思想。

三、如何整合高校德育教育新媒体资源

在实际的高校德育工作中,校园媒体的德育功能在发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各类媒体之间呈现各自为政的分散状态,高校媒体德育资源的整合度低下,媒体之间缺乏互动,由此造成了校园媒体在人力、物力、新闻资源之间的浪费,校园媒体的德育功能无法得到很好的实现。

(一)整合新媒体资源原则。

坚持开放性;富有创新性;兼顾实效性;追求多样性;体现兼容性。

(二)校内新媒体资源整合方案

1.校报转变为“手机报”。校报是实时记载和传播高校先进文化与思想的“主导媒体”,担负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然后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校报出版周期长,实效性不强;版式单调,难以吸引学生读者;承受各种媒体的挑战,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自2004年落地中国,8年来“手机报”用户超过1000万,其中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校报在“校园手机报”中,可根据一周实时要闻或重大活动进行摘要报道,使受众能快速地阅读到自己喜欢的信息;同时,信息会通过人际传播进行二次传播。目前,“手机报”传播效果主要集中在认知层面,体现在环境认知,增加知识量方面,但也可扩展到了观念价值层面,利用手机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开设媒介素质教育课程。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重视媒介素养的培养问题,中国民众的媒介素养水平普遍低下。大学生群体虽然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其媒介素养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据笔者对本校部分大学生所做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有76.3%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完全不了解,18.1%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不是很清楚,仅有5.6%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有所了解。高校要把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充分配备师资,开设媒介素养公共课,在全校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鼓励学生创立各种校内媒体,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的实际运作中去,充分了解媒介。也可定期邀请媒介一线人员来校开展讲座,并鼓励学生到地方媒介中去产学合作教育。
3.适时建立校园网络发言人机制。适时建立校园网络发言人机制,由学生工作、宣传、网络、后勤、保卫等相关部门成立网络发言人团队和网络辅导员、引导员队伍,根据学生反映的热点问题和社会上的最新动向,归纳和判断出学生最关注的核心问题,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做出回应,避免使用模糊辞令,减少学生的猜疑空间,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考,使传言、谣言没有传播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是要针对新媒体环境的新形势,确实建立健全突发性事件、件的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

(三)校外新媒体资源拓展对策

1.联合地铁DMG媒体打造9号线大学生专题节目。在上海多条地铁线路中,9号线是具有特殊性的一条线路,从市区开往7所高校所在地——松江大学城,8万多名大学生出行主要依赖地铁9号线。利用学校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中韩多媒体学院专业特色,联合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地铁DMG传媒集团,打造大学生专题节目,在9号线地铁上进行试点播出。目前,一列地铁8节车厢,64块显示屏,从早上6:20开始进行节目播出,一共播放14个小时。上海地铁移动电视的节目,是以新闻、资讯信息为主,辅以公共服务信息。每天三轮,循环播放,重大事件采用直播报道,但其中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节目是空白。因地铁9号线贯穿松江大学城的特殊性质,大学生与地铁移动电视形成了一种密切关系,大学生是移动电视的体验者和参与者,以各种方式感受移动电视在自己生活的间接作用;同时大学生又是移动电视自觉的反思者,能够从自身的高度来思考移动电视在日常生活和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传播者。大学生专题节目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专题片。同时,可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制作专题片,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形象生动的教材。
2.研发德育教育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应用程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高性能移动终端正在急速普及,2010年4月发布的iPad开创了美国和全球的平板电脑市场,现在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平板电脑市场达到了临界状态。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更是不在少数,品种繁多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应用程序中却没有“德育教育”的身影。通过Apple、Android应用程序的编写,可制作“德育小故事”、“德育调查问卷”、“德育小游戏”等,提高学生们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上建起新课堂[N].人民日报,2011-07.
田月.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资源的整合研究[J].西南大学,2010.
[3]张爱华.高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及技术的挑战[N].天津日报,2010-0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