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高校科研队伍结构优化特征及启迪库

更新时间:2024-01-13 点赞:30771 浏览:136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高校科研队伍结构优化就是从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与任务出发,认识与把握科研队伍结构的变化规律,使科研队伍内各种有关因素形成最佳的组合,以便更好地发挥科研队伍的作用。美、英、日等国通过提高学历要求、强调学科融合、减少近亲繁殖、注重新老交替来优化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促进了科研创新。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需要按照量才录用、彼此渗透、兼收并蓄、新老交替的思路来优化高校科研队伍结构。
关键词: 发达国家;高校;科研队伍;结构优化
1673-8381(2013)06-0057-07
英国学者阿特·布莱基(Art Blakey)曾经说:“组织得好的石头能成为建筑,组织得好的社会规则能成为宪法,组织得好的词汇能成为漂亮的文章,组织得好的想象和能成为优美的诗篇。”这就是结构决定功能的道理。对于高校科研队伍建设来说,蕴含着同样的道理。同样的员额,同样的费用,但由于人员的结构不同,高校科研队伍的整体功能也会千差万别。发达国家通过优化高校科研队伍的结构,在人才培养创新、科学研究创新、社会服务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优化我国高校科研队伍结构,是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功能的必然选择。

一、 高校科研队伍结构优化的时代价值

高校科研队伍的结构是指科研队伍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及比例关系,包括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高校科研队伍结构优化就是从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与任务出发,认识与把握科研队伍结构的变化规律,使科研队伍内各种有关因素形成最佳的组合,以便更好地发挥科研队伍的作用,或者说是对科研队伍的构成要素和系统的组织配合方式的不合理性与失调的地方进行调整,以提高科研队伍的整体功能。高校科研队伍结构优化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多维的最佳组合,即形成较高的学历结构、相融的学科结构、多元的学缘结构和均衡的年龄结构,从而保证学术研究的延续,动态地适应各种发展需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科研队伍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高校科研队伍结构优化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高等学校是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肩负着科学研究的历史使命。优化高校科研队伍结构,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队伍的熏陶和塑造功能,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培养和凝聚各类科研人才特别是优秀拔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尖人才,努力建设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科研队伍,既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重点。
其次,高校科研队伍结构优化有利于创造性潜能的开发。按照系统论,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价值,价值标志创新。好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科学的安排,一种优化的排列组合,而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砌。对于科研队伍来讲,合理的人员结构不仅利于发挥队伍的整体效应,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使每个成员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人尽其才,而且还会产生增殖效应、互补效应、互感效应和凝聚效应,使科研队伍的整体效能大于个体能力之和,促进更大程度的创新。
再次,高校科研队伍结构优化有利于创造性成果的产出。对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发表论文的统计分析发现,2007年全年的Articles和Letters栏目中,合作发表的论文比例为98.69%,论文的篇均作者人数为8.07人,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占73.62%,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占46.32%,国际合作比例占43.04%,城市之间的合作比例占70.47%。在科学技术从专门化向综合化发展的当今社会,任何个人很难凭借非凡的才智在科研上取得辉煌成就,合作研究已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途径。优化高校科研队伍结构,把不同特长、不同学科的科研人才聚集起来合作研究,是高校多出创造性成果的必然选择。

二、 发达国家高校科研队伍结构优化的特点

高校科研队伍是一国科研队伍的重要力量,其质量是衡量一国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提高科研创新力的根本大法,因而优化高校科研队伍的结构,使之从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几方面都愈显合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共同改革方向。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2009年各国的相关数据总结出共同特点①。
① 国外教育统计数据公布年份各有特点:美国教育统计数据的公布遵循数据的隐私政策,着眼于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权,数据的公布具有滞后性,重要数据一般推迟5年左右,2009年能查到的是2003的数据;英国教育统计强调数据的准确性,为了矫正“潜在计算错误”,统计数据一般推迟一季度的公布日期,敏感数据则推迟若干年,2009年能查到的数据从2001年到2008年不等;日本的教育统计数据推迟1—2年,2009年能查询到2007年和2008年的。
②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9.http://nces.ed.gov/pubs2010/2010013.
③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of Aacademic Staff in Higher Education;UK Department for educatin and skills: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of Academic Staff in Higher Education.

(一) 提高学历要求,优化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指高校科研队伍中各学历层次的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学历层次人员的比例关系。学历结构反映出科研队伍的整体理论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和发展潜力,标志着这支队伍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高低。学历结构层次越高,高学历人员比例越大,科研创新能力也就越强,学术水平上升得也就越快。为了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高校都强调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学历的科研队伍。 美国高校学术人员整体上都具有较高的学历,知名大学一般都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社区学院的要求虽然相对较低,但大部分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因而均衡起来,全美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在世界上仍然是最高的。2003年,美国学位授予单位共有学术人员68.2万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7万人,占61%;有第一专业学位(Firstprofessional)的教师5.6万人,占8%;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7.0万人,占26%;有学士学位的教师2.9万人,占4%;学士学位以下教师

1.0万人,占1%。美国高校教师的博士化程度之高在世界上屈指可数(见图1)。

图1 2003年美国学位授予单位学术人员的学历结构②
英国高校长期以来奉行精英教育,对高校教师的学历要求非常重视,博士学位几乎是成为高校尤其是四年制高校教师的先决入职条件,由此使得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达到了很高的标准。2001—2002学年度,英国高校共有专任教师8.8万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5.0%,拥有硕士或高级学位和大学教师学历及修士的教师占26.0%,拥有学士及第一学位的占15.0%,其他占9.0%,有

4.0%的教师的学历情况没有统计在内(见图2)。

图2 2001—2002年英国高校教师的学历结构③
日本高校为了提高科研队伍的素质,高校教师学历结构也呈现出向高学历发展的趋势。2008年,日本高等教育机构共有学术人员183 329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0 546人,占44%;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8 473人,占30%;有学士和专职学位的教师54 310人,占26%。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之和达70%(见图3)。著名大学如大学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更高,有的院系博士化程度已接近100%,比如大学经济学系,其教师博士化的比例为98.2%。
图3 2008年日本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学历结构①

(二) 强调学科融合,优化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指属于不同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的构成状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领域(也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分法)。学科结构是科研队伍的细胞组织。所有科研都是在一定的学科领域展开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学科的研究领域,离开了学科,不可能有科学研究。在科学高速发展,学科交融、新生学科不断涌现的今天,发达国家特别重视高校科研队伍的学科结构,力求通过学科融合促进科研队伍建设。
美国高校为了促进科研队伍的学科融合,采取以自然科学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策略,使学科之间既相互交织,又体现出主流特色。2003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共有全职学术人员68.2万人,其中农学和家政学1. 7万人,占2 %;商贸学4.3万人,占6%;教育学5.1万人,占7%;工程学3.3万人,占5%;艺术学4.3万人,占6%;健康学科9.4万人,占14%;人文学科5.9万人,占9%;自然学科12.7万人,占20%;社会学科8.9万人,占13%;其他12.6万人,占18%(见图4)。
图4 2003年美国高校全职学术人员的学科结构②
注:

1. 人文学科不包括历史和哲学;

2. 自然学科不包括计算机科学;

3. 社会学科包括历史学;

4. 其他包括哲学、法学、职业性专门课程、计算机科学和其他学科。

英国为了高校科研队伍的学科融合,采取以医药、牙科、健康研究为核心,突出生物、数学、物理的作用,兼顾其他学科的策略。2002—2003年,英国全职学术人员(按院系任职分类)共120 800人,其中医药、牙科、健康研究人员32 050人,占26%;农林畜2 225人,占2%;生物、数学、物理25 480人,占21%;工程技术16 535人,占14%;建筑规划2 035人,占2%;行政商贸及社会研究 21 010人,占17%;语言基础研究5 105人,占4%;艺术 9 095人,占8 %;教育学6 220人,占5%;学术服务700人,占1%;行政340人,居住与饮食5人,两者所占的比例不足1%(见图5)。
图5 2002—2003年英国全职学术人员的学科结构③
日本为了促进高校科研队伍的学科融合,以保健学的高速发展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2007年,日本高等教育机构专职教员183 329人,其中人文学科25 890人,占14%;社会学24 158人,占13%;理学15 615人,占9%;工学30 011人,占16%;农学6 731人,占4%;保健学56 033人,占31%;商船学110人,占0.06%;家政学3 655人,占2%;教育学11 494人,占6%;艺术学6 263人,占3%;其他3 369人,占2%(见图6)。
图6 2007年日本高等教育机构专职教员学科结构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网站,http://www.e-stat.go.jp/SG1/estat/List.do?bid=000001018268&cycode=0.

(三) 减少近亲繁殖,优化学缘结构

学缘结构,亦称学缘构成,即从不同教育机构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员的比例关系。科研人员的知识修养、学术风格和创新精神都直接影响着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西班牙学者索莱尔认为,学术生产率与学术近亲繁殖率呈负相关。优化学缘结构,使科研队伍的学缘构成更加多元,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和促进学术争鸣,这也是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高校的基本做法。
为了深刻了解国外高校科研队伍学缘结构近亲繁殖的程度,本研究从宏观定量的角度出发,从美国选取斯坦福大学、英国选取牛津大学、日本选取大学进行比较分析。为了使样本具有代表性,本研究在各大学各抽取3个院系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与科研人员的学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院系选取以信息公开全面度为原则,以70%以上的教师有较为全面的学缘信息为准则,将教师与本校的学缘关系分为以下7种情况:本、硕、博毕业于本校;本、硕毕业于本校;硕、博毕业于本校;本、博毕业于本校;博士毕业于本校;硕士毕业于本校;本科毕业于本校。在计算方式上,根据学位对研究者影响力的大小,以1为单位,将在本校取得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的近亲繁殖强度分别记为0.5、0.3和0.2,学位均不在本校取得记为0。如果将全校教师的近亲繁殖强度记为M,全校教师总数记为N,则可有: M=a+0.5b+0.8c+0.7d+0.5e+0.3f+0.2gN
根据研究设计,通过对国外大学网站上公布的教师信息进行个人链接的方式,获得了较为原始的资料,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 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斯坦福大学的网站上,教师学缘信息公布较完整的院系有物理学院、生化学系、射线肿瘤学系等,物理学院、生化学系、射线肿瘤学系共88名教师,其中73人有较详细的学缘信息。其近亲繁殖强度为0.17,其中,本、硕、博均毕业于本校有3人,4%占;硕、博毕业于本校的有9人,占12%;博士毕业于本校的有4人,占5%;硕士毕业于本校的有1人,占1%;本、硕、博均毕业于外校的有56人,占78%;其他情况为0(见图7)。
图7 斯坦福大学教师学缘结构Stanford Community Academic Profiles.http://med.stanford.edu/profiles(点击链接取得).
2. 英国牛津大学。牛津大学新学院、药理学系、哲学学院共212名教师,其中145名教师有较详细的学缘信息。统计分析显示,其近亲繁殖强度为0.25,其中本、硕、博均毕业于本校有11人,占8%;本、硕毕业于本校的有3人,占2%;硕、博毕业于本校的有13人,占9%;本、博毕业于本校的有2人,占1%;博士毕业于本校的有10人,占7%;硕士毕业于本校的有5人,占3%;本、硕、博均毕业于外校的有92人,占64%(见图8)[3]。
图8 牛津大学教师学缘结构http://www.economics.ox.ac.uk/index.php/faculty.
3. 日本大学。大学虽然近亲繁殖强度较高,但大学的科研创新在亚洲是无与伦比的,研究大学教师的学缘构成,其启示意义不言而喻。对大学246人的学缘信息进行统计发现,其近亲繁殖强度比较高,达到了0.60。其中本、硕、博均毕业于本校的高达153人,占62%;本、硕毕业于本校的有17人,占7%;硕、博毕业于本校的有5人,占2%;本、博毕业于本校的有11人,占4%;博士毕业于本校的有9人,占4%;硕士毕业于本校的有2人,占1%;本、硕、博均毕业于外校的只有35人,占14%(见图9)。
图9 大学教师近亲繁殖强度http://www.e.utokyo.ac.jp/fservice/faculty/view.htm.

(四) 注重新老交替,优化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指同一时期各个年龄段科研人员的组合比例,包括老年、中年、青年科研人员的构成比例。年龄结构反映出科研队伍的精力、活力、创造力和发展潜力,体现出科研水平的兴衰趋势。最佳的年龄结构应体现人才成长的规律,有利于科研人员的新老交替,保证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使科研队伍有发展后劲,必须均衡年龄结构,形成合理的老中青梯队。有研究表明,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在25—45岁,最佳峰值为37岁,老化的临界年龄平均为50岁,25—50岁是一个人记忆力和理解力同时处于最佳状态时期,也是精力充沛、体力强健的时期,因此,最佳的年龄结构要求这一年龄区的人数大于其他年龄区的人数[4]。遵循科研人员的年龄特征,适时引退老龄教师,及时补充年轻教师,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年龄结构,以保持科研队伍的创造,正是发达国家建设科研队伍的基本做法。
美国为了提高高校科研队伍的创新力,特别注重吸收有研究经验的教师,尤其是35—59岁之间的科技人才,而不太愿意接受过于年轻的教师,特别是30岁以下的教师。美国教育部200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美国高校教师队伍中,35—59岁的教师占了73%,其中35—39岁的占11%,40—44岁的占14%,46—49岁的占15%,50—54岁的占17%,55—59岁的占16%,而35岁以下的仅占7%,其中30岁以下的仅占2%。但美国高校的老年教师占据相当大的比例,60岁以上的教师占18%,其中65岁以上的教师占6%。美国高校教师队伍的这种年龄结构反映了其人才观念上的重能力轻年龄的倾向,并不刻意追求教师队伍的年轻化,这与日本、英国形成较大的反差(见图10)。
图10 2003年美国高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Digest of Educa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618jyw.com
tion Statistics, 2009http://nces.ed.gov/pubs2010/201001

3.pdf.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曾出现了科研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为了改变科研人员老化的问题,大学拨款委员会从1981年开始实行“新鲜血液”计划,合情合理地吸引人员的退休,使大学和公共高教部门有终身职位的50岁以上的人员能够提前退休,年轻的学者因此有机会分配到不足额的职位。从1988年开始,英国拨出7 000万英镑经费,使大学能够在1994年可能空缺的职位并在职位空缺前就聘请专任人员[5]。这一“新鲜血液”计划的执行对于平衡科研队伍的年龄结构起到了一定作用,经过20年左右的调整,英国高校科研队伍的年龄结构已实现整体优化的目标。英国高等教育统计署2009年的统计结果表明,从2004—2005年至2007—2008年,英联邦35岁以下的学术人员基本上保持在25%左右,35—54岁的学术人员起着关键性的纽带作用,其比例保持在55%左右,55岁以上的学术人员保持在20%左右(见图11)。
图11 英联邦学术人员(academic staff)年龄结构变化状况(2004—2008)统计数据含fulltime和parttime人员。数据来源于英联邦高等教育统计署网站,http://www.hesa.ac.uk/index.
日本高等教育机构采取退一批、进一批,层层推进的方法,使各年龄段的教师保持适度的比例,保证教师队伍不出现年龄上的断层现象。至2007年,日本高等教育机构专职教员在年龄上已形成良好的梯队:35岁以下的教师占15.3%,36—40岁的教师占14.40%,41—45岁的教师占14.20%,46—50岁的教师占13.90%,51-55岁的教师占12.60%,56—60岁的教师占14.70%,61岁以上的教师占14.90%(见图12)。 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