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江苏浅析江苏高考语文卷文化情怀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19332 浏览:846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自主命题十年以来,江苏高考语文卷历经探索、磨砺、提升、完善和创新,形成了具有文化大省深厚底蕴的命题特色。命题立意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和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资源,文本选材,注重文化多元解读,试题形式,文化意蕴丰厚,积极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大语文教学理念和文化江苏的特征。
关键词:江苏高考 语文卷 文化情怀
1672-1578(2013)06-0079-01
江苏高考语文卷在全面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前提下,既注重对学生文化的感性熏陶,又引导学生对社会的理性思考,彰显了一个文明大省的精神特色和文化情怀。
从最基本的“识记”能力考查,到“鉴赏评价”和“表达运用”能力即写作能力的考查,江苏高考语文卷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2004年“名句名篇默写”题中有默写选自《诗经·小雅·小旻》的“战战兢兢”后两句,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歌鉴赏题选用唐代柳中庸的边塞诗《征人怨》,其中第一题考查文化常识,诗中“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具有边塞地域特征的地名,表现了征人寒苦的戍边生活。古典诗歌因自身独特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故其鉴赏题成为历年江苏语文卷的一道文化风景线,大放异彩。“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考查材料以唐诗宋词为主”,即意味着高中生对古典诗歌鉴赏的方向。唐诗宋词无疑是中国文化天空的两颗璀璨耀眼的明星,是古典诗歌创作成就的集中体现。借助这种文本选材,倡导和发扬中华古典文化精华的命题意旨,显而易见。现代文阅读选自《草堂·诗魂》。文章“细雨蒙蒙,落叶飘飘”的开头,诗意盎然。“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化用诗人诗歌名句的同时,揭示了诗人多舛命运的悲剧情结。选文的语言也富有“文化味”,如“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学生阅读这样的文字,无疑是集中经受了一次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其中第一题“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要求学生扣住“文化”一词展开思考进行答题。整篇阅读,充分体现了 “诗圣” 杜甫的优秀文化品格。
特别是作文题,提示语“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化出不同的色彩”,具有诗情和画意的和谐美。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像春兰秋菊、夏荷冬梅,富有文化特质,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积淀下来,进而成为许多人的心理文化驱同。题目要求“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引领学生热爱山水,亲近自然,力求达到物我互融的文化境界。这既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也具有鲜明的江苏地域特色——山水如画,英才荟萃,充分体现了一个文化大省的品位和风范。
以后几年,江苏高考语文命题一直秉承这一风格,并结合新课标精神和普通高中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进一步加以完善,更加有利于增强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如“名句名篇默写”,无论考查课内还是课外的内容,大多涉及像《诗经》、《论语》、《老子》、《庄子》、《管子》、《荀子》、《战国策》等先秦文化典籍和《离骚》、《桃花源记》、《观沧海》、《琵琶行》、《阿房宫赋》、《赤壁赋》、《师说》等传统名篇佳作,甚至将范围延伸至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内容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和文化意蕴的常见句子“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即使是选取近现代的名家作品,如2011年的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中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也是贴近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化积淀,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理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2009年的文言文阅读题选取清人汪琬的《书沈通明事》。明朝存亡之时,有的人不任用,有的人任用了却没有发挥才能。于是作者感叹“呜呼!其真乏才也耶?”,以此呼吁对人才的重视。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正是古代知识分子经世济民的优秀文化品格。再如,2005年诗歌鉴赏题,要求回答唐诗《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明确要求学生懂得“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千古佳话,其中寄寓的中华文化意蕴,不言自明。又如,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忧与爱》,引导学生不仅要热爱生活,还要思考生活。“爱”是一种社会责任,“忧”是一种历史使命。拥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
“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源于:www.618jyw.com
精神,提高文化修养”,“学习对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高考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一次大检阅,既有利于引领高中语文课堂对文化熏陶、积淀及承传的方向,也有利于指导学生不断增强文化意识和提升文化素养。江苏高考语文卷已经并仍将出色地担当这种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陈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M].天津社会科学,2006.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